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荀子的性惡論歷來頗具爭議,由漢武帝時的獨尊儒術那一刻開始,中國數千年來,都將中央集權用儒家思想包裝,管治萬民,用軟手段向百姓洗腦,尤其宋明以來多秉持著二程「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以及朱熹「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的觀點,使中國人深信,人性本善,人心是純潔無暇。

不妨問問各位,你覺得這個世界,善人多還是不善的人多?以自身利益出發的人多還是以別人的利益出發的人多?

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沒分性本惡,還是本善。

若人性本善,何解有法律?何解有禮法?何解我們還要接受教育?

若人性本惡,何解我們不搶殺掠奪?何解還坐在這裏看這篇文?

孟子的性善論中的「性善」,不是簡單理解為「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而是強調每個人都有趨向善良的本性。同時,荀子在給出「性惡」的觀點後,看重的更是「化性起偽」,即要通過後天的教育改變人的那些不好的天性。這與孟子強調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教育。

因此,我們才有法律加以約束,也有教育規限我們,才能夠判斷善與惡。

其實,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盛行,只因我們不願面對我們的黑暗面。

我們從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的缺點,也不願了解社會的黑暗面。

又或者,是當權者不想我們知。

考試作的文,要抒發的感情大多是正面,明明這社會早已冷漠掉,我們還故意說是人間溫暖;我們的官員和國家,只說我們生活有多好而不說有多差,令我們以為,看到不好的,只是我們反社會,對社會早已絕望。

我們,懼怕惡,只信善。

沒有人一生出來會明白是非黑白,更沒有同情心,仁心等想法。每個人出生時只有最基本如動物般的生存本能。只在乎滿足個體食,即食色性也。

但正正因為如此我們懂得通過學習,改變我們的惡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通過學習,明辨是非,培養道德。這才是人類與野獸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需要抗拒人性本惡的問題,善惡,一直並存。

只有在黑暗之中,才能看見光。

世上最珍貴的事物

我是個經常思考無聊問題的小伙,抱著書思考這些問題打發時間,效果好得很。

當下最困擾我的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形而上學的問題似乎永遠沒有答案。

一天,我到教會參加婚禮,看著那虔誠的信徒,跪在地上禮拜,我靈光一閃。對他們而言,上帝在他們困難中給予指引,那是真理、是神聖,任何一切種種都阻止不到他們追隨衪的道路、衪的道路,神!神!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道路,那便是衪的真理!

我洋洋自得了好幾天,我自以為解決了這一哲學問題,心中暗喜。

又一天,隨家人吃晚餐時,遠遠看到兩個男子,一個喝了酒、哭著,一個忙著安慰他。我卻開始想,我之前的答案,是否正確呢?對他們而言,最珍貴的,是友情,他們互相扶持,互相勉勵,挫折時有對方,友情,那便是最珍貴的事物。

這卻苦到了我,原先的答案變得不明確,「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什麼呢」,疑問的聲音,在我心中越發強烈。

再一天,我去看了一念無明這套戲,看著男主角,苦苦追求他的前女朋友,由喜轉悲,只因為失敗,卻情緒病發作,只因為追不得,痛苦不堪。他的哀愁,使我感動不已。看著他一步一步只因追求不到、得不到,頹廢、哀怨,我心中卻有了答案,這條問題的,答案。

佛家說人有八苦,折磨人,全人類都要受此八苦,無一不痛苦不堪。

答案就是這八苦之一,求不得。在戲中,是愛情的求不得使主角欲罷不能,花光心血,花盡一切種種力氣,不惜捨下身段,卻依然,求不得,換不得美人芳心。

求不得,苦得很、痛心得很,自己用盡所有方法,可造化弄人,換不到成功,換不到你想要,那是悔恨至極,心痛至極,只好每日以淚洗臉,悲傷度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除非一日夢想成真,命運不再開你玩笑,求得欲求之物,否則,那種悲傷只會一直跟隨你,直到身死那天。

得不到,只好怨恨別人,「他憑什麼成功」「他憑什麼追到美女」「他憑什麼有這麼多朋友」,自己沒有,別人也不能擁有!這種心態慢慢在我們,萌生。

對那虔誠信徒、那兩名男子而言,沒錯,朋友、信仰很珍貴很重要,可若一名信徒苦苦追求一位女仔,卻始終無果,即使苦苦哀求神的恩典,亦無果,這時對他而言,那位女子的垂青比神更重要更珍貴。可見,得不到的,比擁有的,更珍貴。

佛家對求不得苦的解答是,放下。放下執著,不執著,自然不再重視,不再悲傷,煩惱不生。

可是,那有這麼容易。

作文與人生

這個復活節假期,給了自己一段時間放下書本,尋找一下作文對我的意義。

復活節前夕,發生了一件很小的事,就是某數學老師在三十多人前,說某男同學和我搭訕,我當下除了驚訝,還有苦笑,一個老師公然挪揄同學,而且自以為這樣說很好笑,令我無從反駁很厲害似的,這種教學態度實在令我費解。

然後,當我想作文抒發一下感受時,有個訊息寄了過來:
“為怨恨寫文章,為愛寫文章,為知識寫文章都是我們的選擇。"

對,我為了甚麼寫文章了?抒發了一己之氣之後又如何了?

所以,原本想用一千多字作一篇白話文的師說,最後用幾句了事。

一來,我不想白費力氣和筆墨給一個無寫作價值的人或事身上;
二來,我找到我為甚麼要作文。

用怨恨來作文,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作文,苦的只是自己。
很多時候,一笑置之就好了。
—–
經過了一個紅日也沒有的三月,終於來到只上十天課的四月,感覺很好。

三月,是一個很艱辛的月份。

初中有統測,高中則天天都有統測。

面對一星期平均七個測驗的日子,我不由得在想: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我還記得,一個初中的同學曾經留個這樣的言:

我不覺得測驗默書很辛苦,只要考好試,上大學,找份工作,然後好好享受人生了。

讀書辛不辛苦,這個很主觀。

但當你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候,你幾歲了?你的包伏有否多了?

讀書不是一切。書不是不讀,而是你因為甚麼來讀。

為了符合社會對你的期望?為了達到家人的期望?

還是你也不知道?

這陣子,我都花大量時間去行山,去看看這世界的美,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總算看到了,也找到了。

我們往往被規則限制了我們的人生,要一個怎樣的人生,都是由你選擇。

過年

奶奶煮的鹹湯圓,一口咬住,錦韌Q彈,平實簡單的口感,怎樣都不膩﹕

回鄉過年,這一口軟韌是必然要嚐的。年三十,奶奶趕在晨曦出現前已捋起衣袖,著手準備團圓宴。

經過挑選和處理的雞塊,入沸水急速燙滾。鮮嫩的白肉以薑蒜、醬油、鹽調味,去腥添香。醃過的雞塊放入水裡便是最基礎的湯底,以文火煲小半個小時。其間相繼加入乾蠔豉,自家打出來的魚餅塊,新鮮的生菜,瀝乾的瑤柱、蔥條。材料燉出的香氣四竄 ,饞得走過的人情不自禁停下腳步,再嗅一嗅。

接下來便是搓鹹湯圓的環節。

糯米粉糝入水,加入一未白鹽,白素素的,軟綿綿的米糰續漸成型,把米糰來回壓滾,壓出彈牙的口感,奶奶手法俐落,手感拿捏得非常準確。是時候了,捻起一小塊,輕輕搓揉,一顆白色小圓在手掌心,旋即又拋入大鍋裡翻滾。在空中劃出的弧度經過歲月的計算,那是不得作假的,每每精準得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幾顆點上如胭脂的紅,化開成了粉色,討的是兆頭。團圓,團圓。有時候,忍不住問奶奶﹕「奶奶,每次都煮鹹湯圓,不會膩嗎?」奶奶思索了一會,半晌才答:「到了這把年紀,鹹湯圓是做厭了,唯有團團圓圓吃一口鹹湯圓,怎樣都不膩。」在手掌心來回滾動的,也是奶奶的期盼。

一顆顆鹹圓在湯面浮動,湯愈攪愈稠。一陣香氣漫延開去,那是屬於上一代人才有的風味。阿婆熬的不只是湯,也是人。他們比誰都明白,這一口是多麼的得來不易。只有熬過來的,才有機會站在灶台前。當熬進骨子裡了,便能把一生吃過的甜酸苦辣鹹都熬到湯裡。惟有嚐過一遍人生的人能夠熬出最撼動,最醇的湯。

舀出一碗,小心翼翼捧到自己的座位。通常大人一桌,小孩子一桌。而奶奶總是喜歡跟我們小的坐在一起。問她為甚麼。她會笑呵呵地答:「這兒位置好呀。」其實這位置沒多好,就對著大門,寒風時不時猛然吹過,冷得渾身顫抖。立刻勺取一小顆鹹圓,含在口裡,緩一緩寒意,便咀嚼幾口,滑入咽喉。

長大了,也明白奶奶的心思。這位置圍滿小孩,入眼的是兒孫滿堂的景象,偏頭便是一個個長大成才的孩子,談著最鼎盛時期的自己。三代同堂,吃著阿婆煮的鹹湯圓。難怪奶奶喜歡這位置。

奶奶為自己,為孩子,為孫兒,煮了大半生,最愛煮的還是鹹湯圓。

一碗見底了,奶奶笑瞇瞇地說:「夠不夠?鍋裡還多著呢!」

雞肉,入口腴潤,鹹湯圓,柔而不膩,湯,鮮美醇厚。

過年,就得是這味道。

生 • 死

從來,死亡這個話題,都在華人社會中很避忌,人們害怕談論,害怕想像這件事,這是我們文化之中,另一個彿地魔,而人們害怕,是沒有經歷過,不知何時要面對,所以怕,乃人之常情。

接觸過後,卻是另一回事。

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祖父的葬禮上。

那時年紀尚小,只道死亡就只是失去心跳,卻不了解死亡對我的意義。

我也不知道,我也許明年?也許明月?也許明天?也許下一秒?便會躺在這個棺木之上(我真的有想過)

是的,我並不害怕死亡,相比死亡,我更怕生存。

生存,要顧慮很多東西。

自己的學業,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際,自己的……

對,很多令人煩厭的東西總充斥着我們周圍。

而我,早已厭倦這種生活模式。

也許,你會反駁:再辛苦也要撐過去;明天會更好;做人該樂觀點………

是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你撐過去後,樂觀過後,你的明天有好過嗎?還是,繼續墜進這輪迴當中?

死亡比起生存,可愛得多。

最後一次接觸死亡,是在父母的朋友的喪禮上。

聽聞,那位世伯事業有成,拼盡半生時間,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換到富可敵國的財富,朋友的羨慕,別人都替他英年早逝都感惋惜。

由小學開始,老師、家長不斷要求你要當個在社會上被評為成功的人士,當個名人,賺錢養活自己,然後你費盡一輩子的時間,去完成這些期望。

到最後,你甚麼也帶不走。

生存的模式比死亡更可怕、更可笑。

我亦察覺到,死亡,也不過就是躺在棺木上,給人瞻仰一番,待人送進火爐………

然後,煙消雲散。

此刻,我平靜得很。

後記:好像寫了一篇很負面的文章啊………下次寫點正面少少的文章,嘿。

趣味

據說,

每班都有一群讀書讀得瘋瘋癲癲的人,

把剛學會的知識都能夠靈活運用,

用身體言語實實在在地完美演繹出來。

 

「來!誰想要知道一個牛頓是甚麼?」

明明我知道他們定另有陰謀,

對沒有選修物理的同學不懷好意。

但我一如既往被要爆發的好奇心驅使着。

「啪! 」

一大個沙煲擲在我的手臂上。

附上一句: 「小意思,這只用上了一個牛頓的力。」

眼看手臂慢慢紅起來,

我卻喑喑地笑着說 :

「真有創意」

 

每逢佳節,

久久仍未入睡同學定會在子時準時送上祝福語,

為冷寂的深夜帶來一絲的熱鬧和溫暖。

有時候外星語也會從對話框裏彈出來,

甚麼 「氫a硅硅y 鉍r釷day 」 ?? (Happy Birthday)

甚麼 「氫a硅硅y 氖w ye氬」?? (Happy New Year)

使得整個氣氛哭笑不得。

甚至平日在他們的生活裹只會以元素語作溝通。

最少會在沒有元素符號可代替的時候才迫不得已用上母語。

 

在上體育課跑得汗流浹背時,

總會有一群好同學從後而上,

成群結隊並列連起來跑,

像是安慰你 : 「不要緊,我們在旁陪你跑。」

偶然喘氣聲大得無法控制,

一把暗帶譏笑的聲音會從背後傳來,

他們憑學過點點的生物課程為你診症:

「你看來患上了…你應……。」

 

最令我佩服的是以文言文溝通的同學。

即使我以口語搭話:「點解你會知道嘅?」

最後也被回一句文言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亦竟敢在功課簿寫上《岳陽樓記》裹「前人之述備矣」一句。

測驗來臨的前一刻,

後座的一句傳到我耳邊:「噫!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我心想:「若考試只考文言文,

我敢打賭他們一定能取滿分。」

 

連小學時期冒起的惡霸,

也會蠻橫無理地以「負負得正」的理論強套在自己的身上。

旁人聽過後也在匿笑,

成為樂趣之一。

 

知識本來就用作實踐,

若只是永無止境死版地讀,

學生的生活便變得毫無趣味,

一但失去樂趣,也會失去興趣。

對知識失去興趣便要創造樂趣,

把知識從生活中實踐才會發揮得更有價值。

 

在死版中添點生動、添點樂趣,

為共同奮鬥的同學掛上笑容。

這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讀書生活。

檸檬.水

一塊黃澄澄的檸檬,

在水中浮浮沉沉,一言不發,

沒有味道的水,變得清新。

通過咽喉,新奇的味道,充滿口腔。

但,熱戀期一過,卻變得苦澀,

難以咽下。

你便把那檸檬夾走,

送進不遠處的黑色墳墓中。

"沒用了,水已有味道。"你不帶感情地說。

那杯水,微笑了,

它經過咽喉,死了。

"再來一杯。"你說。

但,再來的,已不是這種味道,

你不解,為何同樣是檸檬水,

味道怎不一樣了。

畢竟,檸檬不是同一塊了。

你再記掛,你再想補救,也只是無補於是。

用完即棄,變成常態。

只餘下那股苦澀,提醒着你,

有些東西,不能再來一杯。

Pizzahut的檸檬水很好喝,所以作此文以記之

論作文

經過兩日被考試的折磨後,終有些時間執筆。

前陣子,想起了上年有兩位同學作了篇論作文的文章,記在天水一方,於是,我便專程來寫篇(實際上是沒靈感,才找點東西寫寫,再加上賺點書卷)。

很多同學都知道,我頗喜歡作文,而實際上我很討厭。

中文課的作文,都往往令我下不了筆(雖然我從未試過呆坐),不由他,每次不是記一次XXX,便是描寫你的所見所聞,或是你根本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議論文。

曾幾何時,某中文老師對我說:你這篇文的結局,未免太黑暗了吧?公開試的老師不太喜歡。

所以,直到現在,我也不懂讀三十多篇內容也是同一樣的文章,有甚麼樂趣可言。

作文應該是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不跟規矩,可以將你的創意混進其中,而不是為了拿高分,也不是為了考試。

當各中文老師責罵學生作文作得不好時,有沒有想過,逼他們作些沒經歷過的事及情,誰也會作得一塌糊塗,要學生為了考試,為了符合你的標準時,你應該料到吧?

不過,我們上課都是為了考試罷了,真的是為求知識嗎?嘿。

是的,我真的抽離不到現實與我的思緒。

- - - - - - -

作文對我而言,是為了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從來,我作文,我都不會管老師看不看懂,同學們看不看懂,他們的感受又如何,他們的批評又如何。

我只希望用文字,找回在現實中失去的情感。

有時候,我所作的文,根本沒人看得懂(就像那篇畢業典禮般),甚至將自己的感情代入到我的感受,確實會孤獨,確實會無奈。

但,作文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本心。

而不是為了任何人是否明白。(當然我不建議大家用這個態度,放在考試上)

也許,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自己。

- - - - - - - - - - - -

這篇文寫着寫着,便寫得很像某同學的風格,哈。

這篇文章,只是讓各位和自己想想,想走怎樣的作文路線。

今次的文章,寫得一塌糊塗,大家不要仿效就好了。

 

 

 

青春--記一次比賽

在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到了一個小比賽,也能算得上是代校出賽吧。雖說準備匆忙,但做得也不馬虎,我以及隊友們還挺認真,能稱作是有模有樣地參與了這場小比賽,這一點嚇到了平常做事漫不經心的我。這比賽說實話不深刻,不緊張,不精彩,但我卻想記下,要知道,想記下一件事,寫成文字是最好不過了。

在十月中,我們便已報了名參加比賽,然而卻拖延至十一月下旬才動手準備,足以看出,我們這組參賽者是多麼的懶惰。或許這並不奇怪,此比賽是資訊科的,因此作為我隊友的是兩名資訊科的同學,通常修讀資訊科的學生不都給別人一種不怎麼勤奮的印象嗎?可能這樣的形容對我們頗為貼切,但最終能完美的出戰,兩位隊友卻是功不可沒。一位同學雖然態度輕浮,平日嬉皮笑臉,看似從來不願意用功,標準的我行我素類型,但卻是在電腦方面上有不淺的造詣,工作起來頭頭是道,而且天資聰敏,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獨自解決了問題,總是胸有成竹地向我們解釋原理,準備過程能一路順暢也多虧了這名隊友。另一位同學平日態度懶散,總是提不起幹勁,大抵不會按時把任務完成,是一位責任心和緊張感都丟失了的人,然而當他一旦投入了工作,即使你讓他休息他也不會停,面對著有興趣的課題,他便如打開了開關,變成一名上進好學的模範生,即使我們遭上令人停滯不前的障礙,他也依依在孜孜不倦地尋找突破口。我看著兩人,才發覺自己正被帶領著,回憶起原來這叫作團隊精神,明白自己一個是做不到的,這種微妙的感覺,或許早已沒有印象了。

回顧中學四年間,過的不是當初所想像的「中學生活」。廿三號在才藝表演聽到校長談到青春,青春不是一人渡過的,是靠著一群年紀相若的人,共同編織而成的,享受青春的過程中,有笑、有淚,有情、有義,唯一沒有的--是孤獨。正因為沒有一個人的青春,所以一個人便沒有青春,你能享受多少的青春,取決於你與外界有多少接觸,不可忽略的是,正是有一些人,憑著一己之力攀爬著成長的階梯。

可能這場比賽是我在中學四年間遇上的第一朵花兒,它所散發出以青春來名狀的香味,是我首次嗅得到的實感。不過,這陣香味,如同我意料之內的一樣,並不是那樣香氣撲鼻,也證明了在四年之間沒有在刻意追求它的我,做了個不錯的選擇。遇上這朵花,可說不上是幸運,只能當作意外,但能相遇始終是緣份,我恐怕也未必再有機會去寫幾行字,來感謝共同出戰的隊友、回憶代學校出賽的點滴。

接下來有點像是後記,不過也是正文,反正這篇文的結構也不怎嚴謹,所以同學千萬別當作記敘抒情文參考哦。關於比賽結果,第一輪比賽中,我們也很驚訝竟贏得第二,可惜二輪比賽因失誤而被超前,那時隊友都說是我的運氣太差導致。另外本文主題大概是在說我對青春的看法吧,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對「青春」二字有美好的印象,但我無欲望去追求,這也是有一籮子因素,再寫下去篇幅也頗長,所以此文也能當作在勉勵那些未享受到青春的同學們,雖然效果應該頗弱便是了。

萬夫朝指瘋子癲 酒醒過後愁更愁

等待,

是一種慢性的毒藥,

逐點逐點,把你的思緒蠶食。

 

等待,如森林中的迷霧,

把你困住,讓你看不見前景,

讓你逐漸失心瘋,讓你墜進千刀萬剮中。

 

一旦,你誤入這無情谷中,

你只得懷着這種痛,當個活死人,

這種痛,這種苦,會一直刻在你的景象中,

如苦茶的澀,永遠不能散去。

 

把酒問青天,

問等待的痛何時散。

等待,卻把那輪皎月,

染紅了。

 

把杯子裏的等待,一口喝盡,

用辛辣的感覺,

用恨,用痛,

將你的等待把你安葬在塵世上。

 

等待,已刻進你的骨髓,

伴你逝去。

清醒過後,餘痛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