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LAW TSZ WAI[6C25]」

[6C25]

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上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的經典之作《異鄉人》,故事主要探討了主角莫梭單因其性格和行為不符合社會的道德價值的標準,便被法庭、被輿論審判,最終被定罪處死。確實,莫梭「天理不容」,在母親死後下葬時毫不在意;守靈時打瞌睡;母親死亡日期、年歲全然忘記;母親死後一天便結識新女友而且與其發生關係,只因陽光猛烈精神晃恍而槍殺別人。

        「天理不容,罪無可赦,死不足惜」

      可是,是什麼驅使我們定莫梭的罪,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他天理不容,什麼是「天理」?

      顯然的,是我們的道德規範,是我們的法律,定明我們「應該」孝順,法律約束我們不可殺人。這是「人類的道德」,可是這道德的準則是如何定立的?是先驗的嗎?是我們出生便已經存在的嗎?試想像從小便在野外森林生存的野人,他們同為人類,可當他們碰見別人,第一時間會泛起敵意亦或善意?叢林法則物競天擇,想當然會激起敵意保護自己,甚至不惜殺敵以求存。

      此一思考實驗足以證明道德的標準是由社會形成,而非先驗的,因此足證絕無人類「必然」要守的道德標準。我們把社會、大眾,統一的道德加於社會內眾人身上。此刻整體性大於個體性,個體本身的標準很快將被泥滅。然而,終有個體的準則是全然不同於社會,如書中主角莫梭,對他而言,母親之死只是一個概定的事實,而不存在或極少存在個人的情感,如悲傷、悲痛,別人認為母親之死我們必然要痛哭流涕,這種行為對莫梭而言是荒謬的。

     對莫梭而言,社會價值是荒謬的。

     異鄉人一書被稱為存在主義的經典之作,用以探討人存在於社會中,或更簡單的,存在的意義。存在應該為何。生存是荒謬的,縱使筆者我身為基督徒,可我必須承認人類絕無可能知道形而上的事物,我們不清楚死後有否來生、天堂、地獄等世界。

     YOLO,you only live once.每個人只能活一次,我們在自己的生命裡總有時候需要面對自身價值與社會大眾的相抵觸的時候,對我而言,自身絕對大於社會,別人的想法,批判,與我何幹?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我買異鄉人一書之上的封面有此一文案,確實是異鄉人一書最好的作結。面對別人與你價值取向相抵觸,別人認為你天理不容、罪無可赦時。最好的答覆便是「關你咩事」。

我們都成為了曾經最討厭的大人

認識我的人可能都知道,我最愛的,莫過於小王子。我喜愛小王子這本童話故事書,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我還小,四、五歲時,已深深為之入迷。

年幼時,我愛小王子,是因為書中小王子奇折離奇的遭遇,與狐狸的友情,與玫瑰的愛,都是這麼純潔,都是這麼天真。

現在,我仍愛著小王子,卻是因為書中的哲理,以及年幼時的一個承諾。

當初我第一次讀小王子這本書時,對書中那一些,愚蠢、傲慢的大人感到深深的鄙夷,他們的行為在當初的我看來是多麼的可笑,於是我便告訴自己,要像小王子一般生活,要保留自己的「赤子之心」。

現在看來,當初的我是多麼天真。多麼,可笑。

先讓我娓娓道出幾個書中大人的例子,

那是一個土耳其天文學家,他發現了一顆有趣的b612星球,便在國際天文學大會中發表了演說,明明提出了確實有力的證據,卻無人相信他,只因他穿著住傳統的土耳其服。幾天後,天文學家換了一套西裝,再次演說,這次卻掌聲雷動。

又有一個商人,他在沙漠之中販賣著解渴的藥,他宣稱服了此藥,能一星期不用喝水,於是便能節省53分鐘用來前往水源的時間,小王子卻說,寧願用這53分鐘,悠閒地去找一口水井。

當你看完,鄙夷,對吧?

卻有沒有想過,我們和他們,分別不大呢?都只是愚蠢的大人罷了。

太多的問題,我們都逐漸與他們相似,逐漸失去了身為孩童,不,身為人本應有的創造力和思想自由,逐漸變得死板,越發相信,規條,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回首種種,自問我自己以前仍可稱作坦率、真誠,現在卻變得虛偽無比,變得所謂的「圓滑」。

在這個社會中生活,真誠坦率卻是累贅,只有變得圓滑,才有可能成功。於是,我們自願磨去自身的角,只為適應這社會的圓。若不,只會變成異類。

人們稱此過程為,成長。

我真討厭成長。真討厭,現在的自己。

 

世上最珍貴的事物

我是個經常思考無聊問題的小伙,抱著書思考這些問題打發時間,效果好得很。

當下最困擾我的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形而上學的問題似乎永遠沒有答案。

一天,我到教會參加婚禮,看著那虔誠的信徒,跪在地上禮拜,我靈光一閃。對他們而言,上帝在他們困難中給予指引,那是真理、是神聖,任何一切種種都阻止不到他們追隨衪的道路、衪的道路,神!神!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道路,那便是衪的真理!

我洋洋自得了好幾天,我自以為解決了這一哲學問題,心中暗喜。

又一天,隨家人吃晚餐時,遠遠看到兩個男子,一個喝了酒、哭著,一個忙著安慰他。我卻開始想,我之前的答案,是否正確呢?對他們而言,最珍貴的,是友情,他們互相扶持,互相勉勵,挫折時有對方,友情,那便是最珍貴的事物。

這卻苦到了我,原先的答案變得不明確,「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什麼呢」,疑問的聲音,在我心中越發強烈。

再一天,我去看了一念無明這套戲,看著男主角,苦苦追求他的前女朋友,由喜轉悲,只因為失敗,卻情緒病發作,只因為追不得,痛苦不堪。他的哀愁,使我感動不已。看著他一步一步只因追求不到、得不到,頹廢、哀怨,我心中卻有了答案,這條問題的,答案。

佛家說人有八苦,折磨人,全人類都要受此八苦,無一不痛苦不堪。

答案就是這八苦之一,求不得。在戲中,是愛情的求不得使主角欲罷不能,花光心血,花盡一切種種力氣,不惜捨下身段,卻依然,求不得,換不得美人芳心。

求不得,苦得很、痛心得很,自己用盡所有方法,可造化弄人,換不到成功,換不到你想要,那是悔恨至極,心痛至極,只好每日以淚洗臉,悲傷度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除非一日夢想成真,命運不再開你玩笑,求得欲求之物,否則,那種悲傷只會一直跟隨你,直到身死那天。

得不到,只好怨恨別人,「他憑什麼成功」「他憑什麼追到美女」「他憑什麼有這麼多朋友」,自己沒有,別人也不能擁有!這種心態慢慢在我們,萌生。

對那虔誠信徒、那兩名男子而言,沒錯,朋友、信仰很珍貴很重要,可若一名信徒苦苦追求一位女仔,卻始終無果,即使苦苦哀求神的恩典,亦無果,這時對他而言,那位女子的垂青比神更重要更珍貴。可見,得不到的,比擁有的,更珍貴。

佛家對求不得苦的解答是,放下。放下執著,不執著,自然不再重視,不再悲傷,煩惱不生。

可是,那有這麼容易。

書本如酒,每讀一次

你與人間越離越遠。

知識更是烈酒,每讀一次,

人間越發似夢。

口袋中紫荊花如鈴鐺一般響著,

只想問這世間眾人能否用這烈酒換錢?

我如貓一般看著,如貓一般高傲,

不願向著凡夫屈膝,不願對著銅像揖拜。

然寧死不屈的後果就是身死,

也罷,讓我排斥整個世界。

卻沒想到,在社會中,身不由己,

我也忘了我究竟是誰。

讀夏目漱石《我是貓》有感

讀來生不做中國人有感

讀「來生不做中國人」有感

   悠長的寒假間,我正為書櫃中的「庫存」用盡,手上所有書本通通讀完而發愁,正所謂「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為求一書讀之,本欲於網上看看網上眾人有何好書推薦,可無奈瀏覽良久,總沒看到合我心意的書籍,我把心一橫,決定隻身前往書局一探究竟,看看有那本書合我眼緣。書局之中,有一本書高高放在陳列架當眼處,書名七字映入了我眼簾,「來生不做中國人」,一看書名便覺此書與我本身的政治取向甚為對味,再加上作者鍾祖康的大名我也早早聽說過,便再沒多想乾淨俐落地買了下來。

  我認為此書是鍾先生對中國數千年以來最為自豪的文化傳承,一次一針見血的諷刺和評批,讓生而作為「華夏民族」的我,對中國人身份生出了反思。

  許多人固執地認為,中國現今道德淪落的現象,源於共產政權錯評執政,將錯歸於政權。可鍾先生在書中指出,現今困擾中國的道德問題,誰與政權仍有一定關系,可歸根文化方是問題癥結。

  自小我們便從小學老師、大人口中學會了中國人傳統的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這種傳統美德和禮法早已深深種在了我們以及北方「同胞」的心中。可小至隨地吐痰,大至黑心食品,可見現今中國甚至香港本身都有不同的道德問題。這樣不就和我們小時所學不同了嗎?

  鍾先生認為從漢武把孔夫子的思想種入漢人心中時,我們心中的德道已慢慢變成例行功事,本來該由心而發的孝悌、忠信,變成規範上的明文規定,社會大眾飯後的閒信,若然違反規定,則會被人打上「不忠、不孝」的標籤。這樣雖對社會上的安定起了巨大的作用,社會上甚少有人敢公然違抗上司、以至古時的皇上。但這些道德均缺乏一個要素,就是真心、誠意。子女尊敬父親不是由於父母的關懷,工作而打從心底發出,反而是禮法所定,由於父母怎樣怎樣,所以子女要那樣那樣。鍾先生則認為此為中國人「奴性」的根底。

  我小時候已經喜愛一些哲學讀物,可能因而生了一種批判思維,我認為古時候漢武獨尊儒術原因無他,為操控民心以便漢家天下的延續和穩定,可延續了數千年,而令長久以來的中國人受害不少,甚至遺禍直到現今。儒家令中國人產生最大的遺害正正是令中國人變得虛偽,禮法規限人即使再討厭一個人,亦必須「七情上瞼」去演戲,上司再討厭也好,也得表演得尊敬無比,即使再討厭一個老師,也得「尊師重道」,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在這種情況下,現有中共政權也在中國國內變得合理無比,即使再有不平事,再有不公義的行為,為了符合禮法也需要「講鬼話」,「黨永遠是對的」這種說話在中國絕對符合禮法絕對符合「長官意志」。敢言正義的人、看穿儒家陰霾的人直言不諱道破真相,可苦於無人響應也就此勢沉。於是,正義就此淪亡。

  也因此,我亦不喜儒家,一直以來對儒家讀物興趣不大,為交功課而交,為考試而讀,卻在課外甚喜一些道家讀物,德道經等的書更是愛不釋手,正因書中道家哲學那份對大自在的描寫正是我夢想中的烏托邦,人那份對自由最真摰的渴望卻是一條與儒家和中國人傳統思想那條康莊大道背道而馳的小徑,可我寧願獨步這小徑亦不願走上這大道。希望世上眾人皆能時刻反省自己周遭深信不已的事實究竟對錯與否,或許這樣自由民主的火光方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