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飛人

  就這樣,四年又過了,新一屆奧運會已於倫敦熱烈舉行中。

  劉翔,令中國田徑備受囑目,令全中國為自己國家感到自豪,令世界對中國也都刮目相看。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中110米欄,為中國奪得了首面男子田徑奧運會金牌,同時他亦是唯一一位能夠在田徑項目中擊敗歐美選手的亞洲男運動員。他總共参加過四十八次國際性的跨欄比赛,獲得冠軍有三十六次,亞軍六次,季軍三次,而因傷退出也只有兩次,一次是四年前的北京奧運及本年度的倫敦奧運會。

  在四年前,他在臨比賽前因傷退出,他轉身時那無奈的背影,令多少中國人傷心,失望。更有不少人以陰謀論論劉翔,稱是商業陰謀。奧運是國際性大型盛事,許多人只記得他在此的獎項,卻不知他在四年間參加多多少少的賽事,加上要不斷練習,受傷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市民不但沒有體諒,更落井下石,人就是那麼的現實!在今年六月,同樣在110米欄中,平了羅伯斯於零八年所創下的世界紀錄12秒87,但由於風速不合規定,所以並沒有被列入世界紀錄之中,但事實證明,他在當時狀態已是非常好!令大家對今年度的奧運會期望提高,對他充滿信心,認為「翔飛人」真的回來了!

  在今年八月七日五時四十五分,大家在屏息以待接下來劉翔的110米欄比賽!那時的我在商場內,很多人為電視上的劉翔而停下腳步,希望見證他勝利的一刻。「呯」,一聲槍聲,全場人都雅雀無聲,彷彿呼吸一下都會影響到賽事……「呀!」全場人都不約而同發出失望的叫聲,我們的驕傲,在跨第一個欄時跌倒了,同時失去比賽資格。他坐在地上那錯愕的表情,令人心疼不己,最終他以單腳跳到終點完成賽事,更跳到自己的跑道,吻別了欄,這一幕幕都刻進了我的心。事後證實是跟腱斷裂,他獨自要背負著中國十三億人民的期望,獨自承受著長時間訓練的煎熬,是如此的痛苦,有多少人能明白?有人抨擊劉翔是「影帝」,欺騙大眾感情,他一次的成功,涉及了不少商業利益,所以他根本不被允許退縮,只可向前。

  劉翔的母親吉粉花,在當天說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說話:「如果有一天兒子不再優秀了,希望大家可以原諒他;劉翔一直是這個國家的兒子,過幾年國家把他還給我再說吧。」為人母親,跟自己的兒子聚少離多,兒子卻太孝順,即使受傷也不告訴家人,為免擔心,一個人承受著這一切一切……說真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出色,優秀;你期予過大希望,達不到自己心中的希望就以陰謀論論人,只在乎結果。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他出場可能連一分鐘也沒有,卻可令世人都把他記在腦海裡,他付出的不會比任何人少,由於成名了,更多人對他有不同的評論,有支持者當然亦有反對者。我希望的是,反劉翔的人請先好好了解他的背景,他的一切,才下結論,要承受各種壓力……劉翔也是人,請大家好好體諒他,給予他支持及鼓勵,再也不要打擊他的信心了。他有的是實力,為國家付出那麼多,令中國人為自己國家而感榮耀,卻不懂感謝感恩,他為我們帶來的驕傲,是真真切切的存在過。

  翔飛人,謝謝你。

再見

醫院,一個見證著生命開始與終結的莊嚴之地。乍看之下是如此的寧靜,祥和。只是,逝者家屬無聲的吶喊,是再大的笑聲也遮蓋不了的。

那本是個平凡的夜晚,直至一陣刺耳的鈴聲打破了寧靜。只見父親接過電話後神情哀傷,不斷喃喃自語著,我從未見過樂觀的父親露出如此失落的表情。縱使我心知不妙,腦海中閃過無數個可能性,卻未敢開口詢問,我害怕得知事實。這時,父親站起來了,一言不發地走進房間與母親密談。片刻後,兩人已換好外出服,正準備離開。我討厭被蒙在鼓裡,腦中的疑問不禁脫口而出:「發生什麼事了?」父親仍然不發一語,母親則一臉凝重的告訴我:伯母再次住院了。

當時的我並不驚訝,伯母的病情早已病入膏肓,是她女兒即將到來的婚禮支持著她。可究竟還是等不到了。

到達時,哀愁的氣氛充斥著整個病房,泣啜的聲音令人無法忽視。我們被告知伯母已腦幹死亡,只能靠儀器呼吸。看著伯母消瘦的身體,我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局外人,對眼前的一切漠不關心。只要我不傾注任何的情感,我便不會受傷。但那是不可能的,哀傷早已在我心中悄悄萌芽,正等待爆發的機會。

那幾天,我不斷的上主祈禱,只求上主給予伯母清醒過來的機會,那怕只有數分鐘也好,好讓伯母能交代最後的說話,了無遺憾地離開。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距離伯母拔喉的日子逐漸迫近,但我的祈禱卻沒有被回應。此時的我是如此的希望自己擁有喚醒靈魂的能力。

伯母女兒的婚禮取消了,改為新人在伯母的病床前宣讀誓言,我看著伯母那仍在跳動的心臟,我知道她正為這對新人感到欣慰。伯母,你最後的願望完成了。

拔喉那一天,我並沒有到醫院見她的最後一面,因為我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完美地控制好情緒。特別是伯父們強忍著淚水,擠出扭曲的笑容與伯母道別的埸景……不,我不相信。

這個星期六,是伯母火化的日子。這次,是真正的最後一面,在那之後,一切都只剩下灰燼了。但伯母,我們不會因此而忘記你的,相信你的靈魂將會活在我們的回憶中,永不磨滅。

願你安息

歲月的痕跡

       那抹粉如同一面光滑的鏡面映出了小女孩純真的臉龐,卻在歲月漫漫長河中,被摒棄了,成為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 …

心願.萌生

       正是花開的季節,花兒在枝頭輕輕搖曳,那柔嫩的粉色令人的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明媚起來。樹下有著一個嬌小的身影,仰起的小臉,明亮的眸子裡是一抹粉,竭力伸長的手,卻始終與那抹粉有一段無法跨越的深溝。眼裡的光彩逐漸消失了,變得有些灰暗,垂下的手臂仿佛是在宣告那是一個未知的夢。小女孩走了,輕輕地,帶起一陣微微的風。但心願的種子卻悄然在她心田上萌生。

夢想.破滅

       時間從指縫中悄悄的溜走了,小女孩再次來到了樹下。她已經長高了些許,散起的短髮也紮成了馬尾辮。她伸出手,踮起腳尖,想要去抓住那一抹粉,眼裡透露出的是堅定的目光。她的手在空中微微顫抖,額角也有著細密的汗珠,在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的光,那是她為夢想的付出。汗珠開始緩緩地從額角滑落,一點,一點,離那抹粉也越來越遠,終於,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碎了,也碎了小女孩的夢。小女孩走了,帶著一身的落寞。

流逝.變遷

        時間漏斗裡的沙又漏了很多,那樹上的那抹粉卻仍盛開著,仿佛不曾改變過什麼。但不同的是,樹下已沒了那個嬌小卻又堅韌的身影。一陣嬉鬧聲傳來,幾個少女依稀走過樹旁。其中,有著當年那個小女孩。她變了很多,身材已經變得挺拔俏麗,髮長及腰,還是那張白皙的臉,但眼中已沒了小時候的童真,換上了不屬於她的成熟。她視若無睹那一抹粉,和朋友靜靜地離開了。那一刹那間,有什麼東西流逝了,被她遺忘在了樹旁,花兒在風中瑟縮著,顯得那麼孤獨。

消逝.悔恨

       又過了很久,很久,久到生命的盡頭,樹上的那抹粉早已落了。不遠處,有著一個顫巍巍的身影走來,拄著拐杖,一頭灰白的頭髮,蠟黃的臉,幹皺的皮膚,臉上是一道道如山川般深刻的皺紋。歲月似是一把無情的刀,在她臉上刻下一道道痕跡。她,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小女孩了,沒了童真,沒了夢想,沒了青春… …她站在樹前,眼眶不斷湧現出悔恨的淚水,淚水如斷了線般不斷落下。她緩緩伸出了手,可樹上,已沒了那抹粉。歲月帶走了過往,留下的,是一棵光禿禿的樹幹,皺皺的樹皮仿佛歷經了滄桑,見證了那消逝的時光。終於,她垂下了手,望著那棵樹,看了很久,很久。臉上的淚已被風乾,而心上的傷卻更加鮮血淋漓。

       時間有限,歲月無情。歲月奪走了一個人太多,太多,夢想,青春,心態… …它把一個人最純粹,最真切的心願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留下的,是數不盡的悔恨,痛苦以及永遠的心殤。

       錯過了花開的季節,錯過了人生最精彩的片段,任憑歲月帶走童真的心願,留下的,是不可磨滅的痕跡… …

 

讀《再給我一天》有感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家。但是,你有沒有愛它,接受它呢?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家,不需要你講道理,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我覺得這句話提醒了我如果你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放棄。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書中的男主角是一名不能再馳騁於運動場的職業棒球手,他的名字叫査理。查理因受傷而不能再打棒球。這令他從此自暴自棄,個性變得乖僻難纏。而妻女離他而去,令他覺得很傷心。但在一個靈異的一天,他卻遇見死去的母親。於是,查理在這一天重新認識了母親,得知母親以前為他所犠牲的事情。因此,査理以後記著與母親重逢那天的温柔和體諒,重新建立了家。

從書中的故事,我體驗到只要你願意,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已經太遲的。就算年老得快要死亡,那一刻亦可以有能力去改變。就像書中的主角查理一樣,他終日酗酒,不與家人聯絡,自暴自棄。但是,他最後卻改過自新,向家人道歉,並嘗試體會別人的心情。因此,我覺得這本書讓我重新看待自己的家人,更了解他們的內心是如何看待我的。而且,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亦了解更多關於自己的興趣喜好,性格特質,好與壞的習慣等等。而這就令我更關懷我的家人和愛惜自己。最後,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以前的我見到朋友不開心,我會不知所措。但是,現在的我已經學會體諒別人,就算朋友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亦能開解他們,聆聴他們的心聲。

這本書不但以故事形式表達道理,而且更富有生動的故事情節,是一本值得中學生看的哲學書。所以,我十分希望大家亦可以欣賞這本書。

《天水一方2012》精選:葉智君——雨

雨【輕音樂——雨的印記】                    2C葉智君

玻璃窗外的街道,
雨淅淅瀝瀝的下着,
街道上人群擁擠,
窗上水霧瀰漫。

一朵朵迎風而立的花朵,
被雨點在它那堅強的外衣上,
留下濕漉漉的印記……

淡淡的苦澀味融進了心,
思緒就像雨點般紛紛落墜,
在心海中泛起漣漪,
世界就籠罩在這白白的濃霧中。

寂靜的夏天,
如夢般的煙雨之城啊!
為何舞臺中的鋼琴哭了,
你卻任由淚水劃過
──它那如鏡的臉龐?

無人演奏的音樂,
無人等待的雨,
這個季節深深的黯影,
印在雨裏……

廖偉棠點評:通過雨水落在玻璃窗與鋼琴哭泣落淚這兩個意象的呼應,完美地融合了雨景的想像與現實的音樂,成為一首情景渾然一體的詩。

《天水一方2012》精選:吳志森訪談

新聞自由風不再?
通識學會及中文學會合辦──吳志森座談會

訪問:5C葉思 5D吳玉妍 5E潘君健 4E梁翠芬
文字:5A羅勵嘉 5B李詩敏 5C葉思 蒙家慧 5E區樂怡 4A楊鍾欣 4E梁翠芬
相片:攝影學會

葉思:各位午安,我是中文學會主席5C班葉思,今日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資深傳媒人吳志森先生擔任我們的嘉賓,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吳志森先生。
潘君健:大家好,我是通識學會副主席5D班潘君健。
吳玉妍:大家好,我是中文學會幹事5D班吳玉妍。
梁翠芬:大家好,我是中文學會副主席4E班梁翠芬。
葉  思:我們今天名人座談會主題為「新聞自由風不再」,顧名思義,我們將會討論       香港回歸前後新聞自由的轉變。這個議題,與森哥討論最合適不過。吳志
森先生,你不介意我們稱你為森哥吧?

吳志森:哈哈,無所謂,森仔、森哥、森叔,到森爺都有人這樣稱呼我。

葉    思:森哥,不如我們從你的出身談起吧!你大學念生物科出身,畢業之後卻隨即投身傳媒行業,並從事傳媒工作至今三十年,究竟傳媒工作有什麽吸引力,令你當初有這個決定?
吳志森:我也沒想太多,我讀理科,主修生物,副修生物化學,但我對傳媒有興趣,畢業第一天就告訴自己我要入傳媒這一行。這樣,一做就三十年了。大家都知道,做傳媒不會飛黃騰達,但傳媒這工作好像會令人上癮一樣,如果你投入,一進入這一行就會沉迷下去了。

潘君健:森哥,八九十年代時你在TVB新聞部工作,當時的傳媒生態大概是怎樣的 呢?
吳志森:八九十年代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年代,那時候大家可能都好年輕,或者甚 至未出生。我1982年大學畢業,同年,香港回歸前中英談判也揭開序幕。這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社會上存在好多焦慮,大家對回歸的前途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傳媒方面處於意見百花齊放之環境,最左的最右的,甚麼意見都有,千奇百怪的意見都可以在傳媒進行很認真的討論,例如有人提出香港要集資遷徙香港人。回歸之後,這種討論氣氛變化很大,社會意見的多元程度受到很大打擊。

吳玉妍:後來,為甚麼你選擇離開簽約九年的無線電視新聞部,是不是無線電視新 聞部開始感受到壓力呢?
吳志森:我離開無線電視時,是九十年代中期,與新聞自由關係不大,電視基本是一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行業,電視台有重大的人事變動,所以,我也跟著離開。

葉   思:根據你的經驗,你覺得電視媒體與文字媒體相比,何者的新聞自由度較高呢?
吳志森:我覺得這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種媒體,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很大,觀眾很多,隨時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在看你,尤其免費電視台。當然,電視台也有不少局限,例如畫面是一個局限──不是種種事情都可以拍成畫面的,各種題材或 故事要有新鮮感,對主持人說話        技巧要求很高等等,是要求也是限制。我自 己覺得文字媒體限制比較少,因為沒有剛才我所說的局限,我可以就自己的 觀察去寫,這樣比較自由。

潘君健:你認為現在與回歸之前比較,新聞自由有沒有改變呢?
吳志森:我會這樣理解,回歸前,尤其我入行的那個年代,就是,從三十年前開始算起,回歸前去到1997年吧。80年代,那時社會的討論氣氛很熱烈,譬如剛才提到的基本法討論,基本法的草擬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時刻都有激烈的辯論,而且當時也能真正諮詢全            港市民的意見。那時有個說法叫做「三上三落」,其實就是說民間諮詢得到的意見上到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作討論,然後再諮詢,又再上呈,如是者反復幾次。委員會的委員雖然不是民主選舉產生,但是代表性還是全面的,例如有民主派司徒華先生、李柱銘        先生等。媒體報道以及基本法起草過程,我覺得是非常開放自由的,幾乎沒有限制,中央政府也表現得相當開放。不過八九六四之後就變成兩回事了,所以,新聞自由真的有改變,整體社會的討論氣氛,在回歸前後真的不同。

葉    思:所以,你其實都好享受在傳媒工作中享有的言論自由?
吳志森:這不單單是我的感受,也不只是傳媒工作者的感受,而是關係到全港市民的利益。傳媒人經常認為新聞是第四權,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是監察政府必不可少的組織。而且我們也常稱自己為看門狗watch dog,我們這樣說其實沒有貶義,我們負責為主人看門,如果我們見到有危 險有壞人,我們就會吠。那麼,我們的主人是誰呢?就是社會大眾,我們要喊要吠,就是希望社會採取行動,如果新聞自由受到限制,就好像看門狗被人毒啞了。香港地方擠迫,養狗怕太吵怕驚動鄰居,就為狗剪去聲帶,讓牠們不能吠。不能吠,有危險大家都不知道。香港的新聞自由受限制,最終損失的就是社會大眾,所以新聞自由很重要。

梁翠芬:你現在主持的港台節目《頭條新聞》經常以嬉笑怒駡的方式來諷刺時弊,社會大眾對這種手法非常受落,節目受歡迎其實是不是反映出回歸之後香港社會出現問題呢?
吳志森:《頭條新聞》不是今日才有的節目,也不是我創作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已 經有一段歷史,應該由1989年4月開始,當然不是因為64才有這個節目。這類節目當然是香港的公營網絡 / 廣播機構才會製作,私人機構不敢做這種節目,大家都知道這種節目一定會被人罵。《頭條新聞》這個節目已經23 年了,而我2007年才加入這個節目。那麼,這個節目受歡迎與社會的政治 變化有沒有關係呢?我覺得每一個正常的社會,都應該容得下這種嬉笑怒駡方式去評論時事,去嘲弄權貴。任何人都不應大驚小怪,看完笑完就算了,這樣社會才正常。如果大家都覺得《頭條新聞》是新聞自由的寒暑表,有它存在,社會就有新聞自由;沒有它,社會就沒有新聞自由,這是大驚小怪了,我覺得這樣不正常。這種諷刺時弊的方式其實好普通,在英美等西方社會其實好普遍,不同聲音都能相       安無事,這個社會比較正常。

吳玉妍:我們同學都看過你主持的《頭條新聞》,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太后與小豪子這個部分,我很想知道為甚麼你去演太后而不是皇上呢?
吳志森:其實我2007年開始做這個節目時並不是這樣的,那時我演一個正常的男 人,哈哈!《頭條新聞》有一個特色,就是幕後製作人員全是女的,幕前 就全是男的,不過都是不正常,太后不正常,小豪子也不是正常的男人,他是一個太監。超人也忽男忽女,小新也        經常扮女人,不過有鬍子的女人。我07年進入這個節目時,扮演比較正常的男人,但不太成功,直到新監製來了,要想辦法求變,於是她們為我設計了這個角色,這不是我提議的。我沒有演戲經驗,也沒天份,我覺得我的表演都很生硬,她們建議我演女人,        我也吃一驚:我演男人都吃力,如何演女人呢?但最終還是試出了「慈禧太后」這個角色。我很記得第一次演出之後,我很緊張,晚上完全睡不著。第一輯播出時,我一家四口聚在電視機前,我太太看完一語不發,我兩個女兒看完就說:「爸爸,不要再做這        角色了,樣子很醜呀!」我也覺得樣子真醜。但是,這個角色竟然很受觀眾歡迎,香港市民原來喜歡醜女人,我也很意外。大家喜歡,我也慢慢習慣了,現在有時在街上遇到觀眾,他們會大聲喊「太后吉祥」呢!哈哈!

葉    思:《頭條新聞》曾經引起很多社會爭議,例如前特首董建華認為該節目「低級趣味」,亦有親中人士認為這個節目與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的角色不符,你認為這些批評合理嗎?
吳志森:我剛才也提過,一個正常社會應該容得下這些嬉笑怒罵的評論時事方式, 而且懂得嬉笑怒罵的人,殺傷力應該不會太大。一個正常社會,要有嚴肅 的批評節目,更應該要有這種嬉笑怒罵的節目,這個社會,太沉悶,也有 太多怨氣,很需要一些消除怨 氣的渠道,大家看完節目,笑一笑,如果這樣可以消除怨氣,這個社會就會比較平和。如果連這個渠道也受打壓,人們的怨氣不能消除,就會上街擲石頭,所以我覺得這類節目某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治療。公營廣播機構用政府的錢去批評政府,我覺得這個說法   非常無知。大家都應該明白,香港電台用政府錢,其實即是用納稅人的錢,我們的老闆、香港電台的老闆不是曾蔭權,也不是梁振英,而是香港市民,是納稅人,是在座各位同學的父母。這個年代竟然還有這種批評,我反而覺得很詫異。

吳玉妍:對於你不獲香港電台續約「自由風自由Phone」,你有什麼感受和看法呢?
吳志森:這件事我已經忘記了,哈哈!這件事已成為過去。那段時間我當然相當難受,也相當生氣,更多的是不明白,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時有人告訴我,就是節目要改革,電台要訓練新一代的主持人。當然我也不會反對這個做法,我已年過半百,舊        的不去,新的不來。不過,事實是繼續做節目的人比我還老,所以我也無法深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我覺得香港電台是公營廣播機構,是公器,不應有人可以自把自為,我感到十分不幸。

潘君健:最近你和黃英琦女士成立了一個網絡電台,並一起主持新節目《新自由風》,網絡媒體比主流媒體的言論空間更大嗎?
吳志森:對,我也同意這個說法。網絡媒體幾乎是沒人監管的,如果你上網聽過節目的話,你會知道網上的電台甚至可以講粗口。但網絡媒體也有很多局限,例如聽眾聽現場可能不多,因為網絡會有擠塞問題;開車的時候也聽不到;年紀大的人不會上網去聽等等,都 是網絡媒體的局限,希望有一天可以打破各種技術障礙。

葉    思:你會不會擔心香港即將加強對互聯網規管,訂立所謂的「網絡23條」?
吳志森:我堅決反對「網絡23條」,這條例相當可怕,連「二次創作」即是「惡搞」都要坐牢,即使版權持有人不追究,也可能會被告,甚至連在網上分享二次創作的內容,都一樣會被撿控。所以,無論如何這是可怕的條例。作為網上二次創作或者傳播二次創作的,        就像有把刀在你頭上,你不知道這刀什麼時候會砍下來。大家都會害怕,一害怕就不做,以後「惡搞」就會消失。大家可能也留意過早前的的惡搞,例如「唐生大地震」、「作假不離三兄弟」和「唐伯父點收科」之類,其實很好笑,這不只是笑,笑以外這也        是一種意見的表達,是一種政治評論。這和我寫的評論在性質上沒有分別。現在很多人覺得一千字的評論很煩和很長,看完之後也不明白,但這些圖片立場更清晰,感染力和衝擊力比文章更大。所以我覺得如果這種政治表達的權利被封殺的話,香港的自由將        面對很大危機,所以我堅決反對。


台下發問環節
葉    思:我們也聊了很久,深入了解到很多香港新聞自由的變化,相信台下都有很多同學想和森哥對話。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舉手。

同    學:吳志森先生你好,你剛才提到香港的言論自由在倒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放棄或者轉行呢?
吳志森:我做了傳媒已三十年,我不會做其他事了,我沒有其他謀生技能。我在這一行有深刻的體會,雖然看到社會環境的發展令人擔心,但傳媒依然可以發揮正面的作用,可以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我覺得言論自由倒退是無可避免的事,我希望學生也好,老師也好,都各盡自己的努力,令到倒退的速度慢一點。

同    學:吳志森先生你好,我是4D班的危子杰,你在傳媒工作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試過自我審查?另外,你會如何捍衛新聞自由呢?
吳志森:自我審查是無色無味無臭的事情,你不知它何時在此,也不知道它是否曾 存在過。每一個人心目中都可能有一把尺子,那把尺子就是你的自我審查 標準。我承認我會自我審查,我做節目時會罵人「狗官!」我會講道理, 雖然可能覺得比較激烈,但我很清楚自己的立場在那裡,有些事情我看不 過眼,我一定會發聲。有些話我不會說,我不說粗口,但我覺得節目上毫不留情地人罵人很重要。這是我的自我審查。至於如何捍衛新聞自由,其實捍衛新聞自由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有的責任,是他們的天職。對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人人都應大聲說「NO!」但我認為捍衛新聞自由並不只是 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我剛才說過新聞自由的重要性,不只是給做傳媒的人找到一份工作,賺到收入那麼簡單,而這也是大眾知情權的事。我舉一個例子,曾任權接受富豪款待,在深圳住大屋,又或者,他去外訪的時候,花四萬五千元住一晚總統套房,如果他還掌權,這些新聞就不會那麼容易出來,就算出來了,也很快被淡化。如果這些事情不能被報道出來,你們不是不知道了嗎?你們不知道,不知道對你們有沒有損害呢?表面上是沒有,實際上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當了特首,當中有什麼利益輸送,我們是不知道的,是不是?損害就在其中。那麼捍衛新聞自由不只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大眾都需要提高你們的警覺。我強調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民主也不是從天而降的,是靠我們自己去爭取的。有一句話請大家好好記住──「自由是基於永恆的警覺」。香港現在的自由是一代又一代努力爭取得來 的,但大家要記住我們得到的這些自由,包括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會有一天消失的。即使自由如美國社會,即使美國的憲法保障人的自由,但偶然也會出現限制個人自由的情況。所以,大家要保持永恆的警覺,否則,某 一天醒來,什麼都沒有了,你不要責怪別人,只能責怪你自己。

葉    思:多謝森哥,亦多謝台下同學的發問。相信還有很多同學有興趣提問,但因為時間有限,今天的座談會已到達尾聲,就由我發問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有不少同學都有興趣加入傳媒工作,以今時今日的環境,你可以給我們一點建議嗎?
吳志森:首先,現實告訴你們,從事這行業很辛苦、很辛苦,所以像我年紀大的就不能再從事前線工作了。第二,從事傳媒工作的薪金很低,所以從事傳媒工作不能發達的,一般只可以有一個算是不錯的中產階級生活。而且,傳媒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傳媒最輝煌的年代,那時傳媒百花齊放,什麼都能說,沒有任何禁忌,可惜這個最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第三,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不斷在倒退,有很多限制,而這些限制除了有來自政治上的限制之外,亦有來自商業上的限制,例如地產霸權。地 產霸權不單只是我們在街上看到那些樓宇這樣簡單,地產霸權還包括你們的日常生活,你們乘搭的車輛都是地產公司擁有的;你們用的手提電話網絡,都是與地產商有關的;你們家裡煮飯用的煤氣、石油氣,都是與地產有關的。從出生到離世,我們生活用的物品差不多都與地產公司有關。傳媒靠廣告,廣告都是與地產公司有關的,你害怕嗎?你害怕開罪地產商嗎?當然害怕吧,所以傳媒工作的限制越來越大。當然,這些是比較負面的事實,傳媒工作當然還有另一面, 我從事傳媒工作多年,滿足感真的很大,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時刻,傳媒發揮的作用是其他行業難以取代的,譬如2003年沙士那段期間,我認為傳媒與香港其他行業一起「手挽手,肩並肩」與香港市民一起度過難關,傳媒發揮很大作用。而且我覺得我有很多烽煙節目都是令人再三回味的,無論喜和悲都會在那些節目裡全面地呈現出來,在這些關鍵時刻,傳媒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所以,各位同學,若你不用賺很多錢,卻想很有成功感,在歷史上扮演一個既定程式的角色,將來你兒女、你子孫出生時,你都可以告訴他,他的父親、爺爺曾經主持過很多節目,曾經與很多香港人一同寫歷史,你便可以考慮投身傳媒工作,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當年我做了許多此類的節目,我曾採訪很多不同種類的新聞,其實我在歷史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回憶。

珍惜時間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如同河水流去般迅速。它就是生命,它就是金錢,它就是成功的關鍵。天下最可貴的,莫如時日;天下最奢侈的,莫如浪費時日。把握了時間,就等於掌握住自己的生命,幫助你步向成功。然而,有些人就是不懂得珍惜時間,浪費了每寸光陰。

浪費時間的人多的是,學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學生正值求學階段,學習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但現時資訊科技發達,外界存在著種種誘惑,使他們只顧終日玩樂,荒廢學業。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該讀書的時候而不用功專注,以後即使再甚麼後悔、再甚麼努力也於事無補的。學習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有很多青少年總認為自己還年輕,有的是時間,不知不覺就浪費了一生。就連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也認為:「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時間不會為任何人而停滯,與其日後才為過去的愚昧而後悔,倒不如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把握現時的每一個機會。

其實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正如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說:「時間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時間留予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

一每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有否善用時間。魯迅是個珍惜時間的人,他的時間都被擠得滿滿的,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在他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般寶貴。又如歐陽修,他的工作忙碌,僅能利用「馬上、廁上、枕上」這些短暫的時間來安靜、專心地思考,從而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此外,莎士比亞小時也是利用空閒的時間來揣摩劇情角色,學習戲劇。他們都是古今中外出色的文學家,每個人的工作都十分忙碌,但他們仍願意犧牲休息的時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得其所。對他們來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如此般毅力的人,難道就不需更珍惜時間嗎?

時間就像沙漠裡的水,稀少得很,一旦發現了,想拚命去抓也抓不住,但這才能顯現出它的珍貴。既然如此,讓時間輕易流走就太浪費了。要記住:「抛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抛棄他。」把握時間的人,便能使其生活過得充實;抛棄時間的人,只能永遠活在後悔之中。

颱風

前幾天,是香港難得一遇的十號風球吹襲的日子,情境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那天我坐在課室裡,正等待下一節的補課,但突然學校宣佈「天文台將會改掛八號颱風,請同學立即離校回家。」同學們都十分慌張,立刻收拾書包,準備回家。

突然,滂沱大雨,狂風大作,整個天空都被黑雲籠罩,像是世界末日的來臨。颱風來得太突然,有些同學沒有雨傘,唯有在學校等候雨勢變小,但我望著烏黑黑的天空,照我看來,短時間雨勢不會變小的啦!我翻開書包,幸好早上記得帶傘,我打傘走出學校,才發現雨傘在這場暴雨下是顯得多麼渺小,因為我撐著傘,雨水還是亳不留情向我襲來,又一陣狂風吹過,不禁加快了步履。

今早天空還是晴空萬里,但此時此刻,天空佈滿烏雲,昏天暗地,黑雲翻滾。當汽車駛過時,濺起高高的水花,把一些不幸的途人潑濕,突然一陣強風,把雨傘都吹反了,我也管不了甚麼,唯有立刻衝回家。回到家後,我的頭髮凌亂的,書包也濕掉了,皮鞋已被雨水滲透,甚至眼鏡都被吹歪了,看到自己的樣子就忍不住笑了,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似的。

晚上的時候,新聞正在報導最新的消息,颱風「偉森特」正在接近香港,電視上,有些人在強風下難以向前,甚至要抓著燈柱,面對狂風,最聰明的動物也無能為力。望向窗外,一道閃電划過天空,震耳的雷聲嚇得我差點彈起來,雨仍然傾瀉,道路嚴重水浸,樹兒也抵受不了狂風的叫囂,被吹得彎彎的。「啪﹑啪」強風捲起漫天風雨拍打在窗上,有那麼的一剎那,我覺得這屋也抵受不了颱風,快要倒塌似的。風聲太大,我久久不能合眼,眼睜睜地看著天花板,聽著「偉森特」的咆哮。

醒來時,雨已經止了,風也不刮了,雲也散盡了,但經過暴風的洗禮,我走過千百次的那條熟悉街道,已變得不堪入目,樹木倒在路中間,阻礙車輛的行駛以及行人的進出,有些人在移開倒木;道路的水浸仍未退,路人寸步難移,鞋子都濕透了,這些都是「偉森特」留下的痕跡。突然感到大自然的厲害,所以事物在自然的環境下都是多甚渺小。

把花草樹林摧毀,把街道洗禮,甚至把人類吹起,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國民教育如何是好?

       近日國民教育科的推行計劃使學生、家長和校方都相當煩惱。問你贊不贊成推行國民教育科,答案十居其九都是「不!」。早前四月末,教育局公佈將於今年九月在小學試行獨立成科,亦設三年「開展期」,最遲於一六年至一七年在中、小學正式推行。這一消息一傳便引來教育界及家長們的強烈反對,過千名家長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堅決反對洗腦式的國民教育,三萬多的家長更帶同子女上街遊行。面對種種反對聲音政府會否低頭,撤回國民教育?

        客觀地說,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出發點並無不當,其目的是希望提升學生對自己身為中國人這個概念的意識,認識祖國、培養個人對國家及同胞一種持續的情緒聯繫、培養個人願意對國家以及國族作出支持和承擔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提升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增強國民身份認同。這其實是有必要的,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近年中港矛盾不斷增加,雙非、港鐵罵戰等都使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下降,所以政府有必要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沒錯,從推行國民教育科的目的去看則好像很完美,但就推行方法去看就問題大了。

       家長們大都批評國民教育科是「洗腦教育」,從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中國模式》現世後,則證明了「洗腦教育」這個評論是真有其事的《中國模式》只顯示中國的「光明面」,內容偏頗,一面唱好中國,一面抹黑其他國家的政制。其中的一段內容以「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概括中國政制,卻以「政黨惡鬥,人民當災」概括美國政制。不禁一問,美國所謂的「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的政制能使她站在世界「一哥」的地位,但相反,「偉大的」中國則只有貪污腐敗的官員,當災的人民。這本《中國模式》的內容真讓人懷疑是否由中國自己執筆,自讚自誇。又舉另一例子:《中國模式》又以汶川地震時各界動員救災,闡述「中國社會網絡動員」情況,但當中從沒提及豆腐渣工程引致房屋倒塌、貪污令重建經費不翼而飛等「陰暗面」,由此可見國民教育科只是在吹噓正面國情,欺瞞學生,實行「洗腦」方式去令學生相信中國永遠是對的,情況令人擔憂。

       國民教育是否真的有必要推行就暫且不談,政府要做的是改善推行的方法,即修改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內容,否則只會引來怨聲載道,真正的目的達不到,更會有反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