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師為中七同學打打氣

江老師為中七同學打打氣

Mr Wong 為中七同學打打氣
胡主任為中七同學打打氣
Miss Tong 為中七同學打打氣
第九屆香港文學節「深情絮語」情書徵文比賽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於2012年6月28日至7月15日舉辦第九屆香港文學節,為配合文學節的推廣,現率先舉辦「深情絮語」情書徵文比賽
作為文學節之前奏活動,歡迎參加。
比賽形式: 參賽者須以書信體的作品自擬題目投稿,篇幅不超過二千字(包括標點符號),題材不限,可以是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等細膩綿長的情意,也可以是煩惱、失意、傷心、悲慟等情感低潮的千迴百轉。
組別:
1. 中學組: 本港全日制中學學生。
2. 公開組: 十六歲或以上人士,須為本港居民。
參賽辦法: 下載參加表格
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hklf/ext_act_hklf_9_com/fi…
截止報名日期﹕2012年3月20日
查詢電話: 2928 4551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香港文學節
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6時
(有興趣的同學可向中文科老師查詢)
家長投稿:我的一位生命教練—-彭振華牧師
我的一位生命教練—-彭振華牧師
氣清媽媽
今年三月與一眾友人一起到元朗劇院觀賞話劇《相約星期二》,故事原著“ Tuesdays with Morrie ” by Mitch Albom ,中文版︰《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米奇.艾爾邦。
為了對故事有更好的瞭解,我預先做好功課,把中文譯本看了一遍。
故事改編真人真事,著名體育記者明哲(Mitch)大學畢業後,被現實生活慢慢侵蝕,人變得冷漠自我,失去人生方向。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電視節目中得悉其大學教授慕理(Morrie)正受病症折磨且將不久人世,於是相約每個星期二來到教授病榻前,聆聽老師的教誨,重新學習「愛」、「人生」、「成就」、「家庭」、「衰老」、「寬恕」、「疾病」、「死亡」等等的題目。
看著看著,突然令我想起一位我很懷念的長輩,眼淚不禁地掉了下來,他是誰?他就是彭振華牧師了!
與牧師的相處,回憶中留下許多零零碎碎不同的片段……
我初初返教會的日子,由於不熟悉環境,記得有一次要用某一房間,我走去問牧師,可否開那一房間的電燈?牧師聽後溫溫柔柔地答道︰「當然可以!那還用問?你回到家裡開燈須不須要問?又正如你回自己的家是否須要買水果?」牧師在生時一直教導弟兄姊妹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大家是一家人,有什麼困難要找牧者和弟兄姊妹分享或幫忙。
我返教會不久,牧師知道我爺爺病了,有一天他帶著一袋水果到我家探望我爺爺。他不但愛我這位姊妹,連我爺爺也關心、也愛護,他對我家這份濃情厚愛我永不能忘懷!我爺爺林天來臨終前雖然不認識天父,卻認識了香港宣教會恩典堂的彭先生!
小兒是在一九九七年出生,那時由元朗往九龍最快的方法是乘68M 巴士到荃灣再轉地下鐵。在兒子出生的那個早上,牧師與師母一早到達醫院為我祈禱,待嬰孩出生後再為我祈禱才離開醫院。這事我一直深深的記在心坎裡,且深受感動!待孩子懂事後,我告訴他這事,告訴他在他出生的第一天除了爸爸、爺爺嫲嫲、晶晶姨姨外,最早見他的是彭牧師和彭師母(因我是剖腹生產,所以在第二天才可以與孩子相見)。很想介紹牧師和師母予孩子認識,很想他銘記這事,很想他學懂感恩……
牧師退休前我曾有八年多的時間離開了教會!在我初初再返回教會的時候,有一次在教會遇上牧師,我頓時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應將自己的眼睛收藏在那裡??像老鼠見猫一樣!感到很尷尬、很羞愧、很歉疚……怎料,牧師一見到我就主動向我揮手,溫柔的對我說︰「氣清媽媽,你好!」牧師就是這樣體貼,這樣明白人心,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彷彿在告訴我︰「姊妹,我看見你了!不要怕!很開心看到你回來!你要努力、堅持啊!」
當我遇上挫折時,有一次與牧師傾電話,我哭得很厲害,沮喪地對牧師說︰「……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這實在太不公平了!!」牧師用嚴厲,有點動氣的語調問我︰「氣清媽媽,你今年幾歲?」我答他︰「34歲。」他繼續說︰「34歲還問公平!你兒子9歲也不會問公平,5歲的小孩子才會問公平!這世界上哪裡會有公平!公平、公義只在神那處!」我繼續哭,默然不語……事後我一直不敢再打電話予牧師,因我恐怕他嬲了我!我實在太冥頑不靈,一點兒也不受教……事發後正正一個月,突然收到師母的電話,我戰戰兢兢的問她︰「嗯……嗯……牧師是否很嬲我?」她溫婉的答道︰「牧師不是嬲你,他只是心痛你,有點『抆憎』而已……」我一邊聽著,一邊流著眼淚……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探望牧師,孩子帶著幾個宗教問題去問他,孩子問︰「牧師,耶穌在客西馬尼祈禱,又說聖父、聖子、聖靈同樣是神,耶穌豈不是在那裡自言自語?第二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樣是信耶穌,究竟兩者的區別在哪裡??」牧師聽後很用心地向孩子解說,坐在身旁的我問︰「寶貝,你明白牧師的說話嗎?」他答︰「明白!」我抱著懷疑的態度再問他︰「你真是明白?」怎料,牧師居然這樣回應︰「一看你寶貝的眼睛就知道他明白,但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不明白!」我尷尷尬尬、老老實實的回答︰「我真是不太明白,但我相信耶穌是神……」
孩子又問︰「牧師,究竟秦檜是否奸的?是否他害死岳飛?」牧師就把秦檜與岳飛那段歷史細說一番。坐在身旁的我一面留心聽著,一面向牧師投下欽佩、驚訝的眼神!聽著牧師說歷史故事,就像看武俠小說一樣,一幕一幕的情節不其然在腦海中浮現,就像看電影一樣!他怎可以記下這麼多歷史資料,而不用翻閱任何書籍!牧師簡直像一台電腦,只要按下幾個關鍵字眼,他就可以回答我們所有的問題!他實在太棒!太不可思議!太厲害!太難以置信了!
有次我打電話予牧師,他一接電話客氣的問我有何指教,我笑說只想與他閒聊,「吹吹水」,分享一下生活近況!牧師笑著回應︰「歡迎!歡迎!就算是一隻雞蛋,蒸好、烚好、燉好、煎好、煲好、炆好,你也可以打電話跟我研究!」牧師就是這麼體貼人心,這麼幽默,這麼「搞笑」。
牧師曾經對我說過幾次他視我為女兒一樣。我第一次聽這句說話時,只是一位廿歲出頭的小妹子,未能太明白這句說話的涵意。現在當了別人的媽媽,閱歷多了,就更明白、更體會這句說話的意思。原來「視你為女兒一樣」這句說話是一點也不容易說出口,當中包涵很大的愛、很大的包容、很大的接納、很大的體諒、很大的寬恕、很多的明白、很多的支持、很多的鼓勵、很多的相信……
牧師的手提電話號碼我一直儲存在我的手機內,一直不捨得刪除。我常幻想︰若致電牧師,他會否在天堂接聽我的電話呢?? SmarTone 的網絡功能會否如此厲害?牧師在天堂的生活怎樣呢?是否與媽媽及一大班老友記一起查經或唱詩歌呢??
我又幻想︰若牧師知道自己快要上天堂,他有什麼叮嚀給我呢??我閉上眼睛嘗試用心的感受一下……驀然,我彷彿聽到一把很溫柔又帶點豆沙喉的聲音向我說︰「乖女,要好好抓緊上帝,要好好咬緊牙關,不要輕易放棄!要依靠神好好生活下去!要好好撫養我的孫兒,讓他行在主的道上,到老也不偏離……」我用心的聆聽著,心裡緊緊的牢記著,默默的回答著牧師……
我常想︰我是誰人呢?只是一個小小的小人物!但在世間上曾經有彭牧師和彭師母兩位牧者這麼愛護我!這麼珍惜我!這麼疼愛我!這是天父送給我一份很大的禮物,是一份很大的恩典!我要好好的銘記、好好的感激!謝謝天父!謝謝彭牧師!謝謝彭師母!
“ Tuesdays with Morrie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全本書最令我感動的是老教授慕理(Morrie)曾經說過的一番說話︰
“As long as we can love each other, and remember the feeling of love we had, we can die without ever really going away . All the love you created is still there. All the memories are still there. You live on-in the hearts of everyone you have touched and nurtured while you were here. ”
“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
「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我們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仍留存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經打動的人,曾經互相扶持的人們心中。」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這段說話令我很感動,很有共鳴!彭牧師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對我的愛深深的印在我的心弦裡,活生生的活在我的心坎裡,一點也沒有減退。老教授慕理(Morrie)說得對,「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不是關係。」“ Death only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
雜筆
論文完成,享受假期故有此篇。
想寫一點學術的東西,但怕眼前的你/妳正在休息,眼睛已抵受不住嚴謹。想寫一點其他的東西,但卻發現其他的東西好像脫離不了學術,哈哈,還是說吧,今次說的是,不學術的學術。
目光如炬的你/妳或許看出我以上的說話是矛盾的,但其實你/妳經常遇上這種語句,例如我肥了又瘦了,你高了又矮了,這是在說什麼的話?是矛盾了嗎?但其實又沒有矛盾。
所謂的矛盾,語出於眾所周知的故事,即最強的盾能抵擋最強的矛嗎?這是你/妳都知道的故事,但我像你/妳這麼大的時侯,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矛盾。
這個學期學了一些關係邏輯的學問,但覺你/妳的數學很差也能夠明白,而這些學問大概學習了後便退藏入密,成為了你/妳平常思路下的伏筆。若果你/妳不想你/妳固有的學問思想受到影響,看到這處請停止,若你/妳閒來無事,自信意志堅定,便繼續下去吧,我亦想寫一點東西,看完以後,你/妳能有所意會。
我們常常說/想著別人的說話「不合邏輯」、「矛盾」,當別人劈頭下來便是這一句的時侯,我又好像無容辯駁說不出自己不是「不合邏輯」「矛盾」,那麼什麼才是「合邏輯」「無矛盾」?
先從簡單的推論去說。語言要一層一層連綿不絕,這是古希臘的雄辯學,氣勢磅礡。我們常見的推論方式,其實是一種三段的論述方式,先提出大前題,然後小前題,最後則為結論。舉例如我們設定大前題為「像韓國人的都是美男子」,小前題為「某老師很像韓國人」,那麼我們的結論便是「某老師是美男子」。於是舉凡立論,必先設定一大前題,這種大前題是概述的,描寫特徵的,以地理而言,如「位於板塊邊界的地區容易受地震影響」,這是大前題,然後「香港遠離板塊邊界」是小前題,於是結論是什麼呢?我不說了,你/妳也應該會明白。
然後去說一些關於「矛盾」的概念。從數字去表達,1+1=2,這是正確的,但1+1=4,這為什麼是錯誤?這又是矛盾嗎?不是?哈哈,其實我亦不知道。(你/妳也可以去查一查)
今天只想說語言文字上的矛盾。「矛盾,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而且互相窮盡、排斥。」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是確實的矛盾,「今天」這個時間,只能是唯一的。例如今天果真是星期天,但若說:「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樣,語句中的星期天「又是而又不是」,當同真的時侯,「星期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若同假的時侯,「不是星期天的星期天又是星期天」,這樣就是矛盾。
語意,是語文的意思,流暢的語句,沒有一點矛盾,(除了佛教一些語言,要人當頭棒喝),我們的語意,是A即A,B即B,不能夠A是B,A又不是B,你/妳可能說這些學問離我太遠,但這些確實是需要留意,盡量避免犯錯。
緊記以上的概念試試這些語句有沒有矛盾:
1.小明是小明又不是小明
2.我說的話沒有不對的
3.甲說:今天是星期天;乙說:今天是星期一
筆者的提示是,同一句言語中,若出現語意的自我攻擊,即互相否定,即成矛盾,但說話若一分為二,若甲乙的對話無自我否定,這只是觀點上的衝突而非矛盾。
一場精彩的排球比賽
3C 陳雅靜
一個寂靜的晚上,街上已經沒有人了,家家戶戶的燈都關掉了,馬路上的車輛已沒有白天那麼多了,我睡不着覺,於是扭開電視,一場精彩絕倫的排球比賽便呈現在眼前。
螢幕中,中國女排的紅球衣與美國女排的藍球衣形成一鮮明對比,十分有趣。再看看處於螢幕左上角的計分表,原來她們現在已戰成二十三比二十三,戰況十分激烈,因為只要任何一方再取一分,就能勝出這場比賽。
嗶 ——哨子聲一響,比賽繼續。紅球衣開球,她的發球準確地降落到對方的陣營中,藍球衣跑到她所估計的降落點巧妙地以下手(疊着雙手)擊球的形式把球擊回中國陣營,就這樣,來來回回了幾次,雙方對持的時間愈久,戰況就愈激烈,終於魏秋月以殺球的形式,把對手殺個措手不及,取得這艱辛的一分,二十四比二十三。
面對着這個比數,中國女排氣勢激昂,美國女排則有點失望。此時,美國球隊的教練要求技術暫停。
鏡頭一轉向着觀眾,支持中國的啦啦隊在臉上畫上一條條紅色的色條,像一條紅色的毛毛蟲;口中吐出一句句整齊的「中國加油!」,恍如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手上戴着一圈圈紅色的手環,似是一個個小型的火圈,象徵着支持中國、勉勵中國、熱愛中國。支持美國的啦啦隊頭上頂着一頂藍色的帽,手上持着藍色的打氣棒大力敲打着,嘴上含着一個藍色的哨子輕吹着,為美國球隊打氣。
嗶 ——哨子聲一響,比賽繼續。因為這球是關鍵的一球,雙方都背水一戰。繼續都是中國開球,這一球顯然沒有之前那一記發球那麼兇狠,美國排球手看準了中國陣地的一個空位,又再一次以下手擊球的形式把球打到中國的陣地,自由人張嫻迅速地跑到對應地方接這球,雖然成功把球打到對面,但顯然有點狼狽,這球很接近美國的欄,只見金髮女排球手用手輕輕一托,從後而上的「高妹」力挽狂瀾,跑到欄前方,跳高再用手朝着排球狠狠地打下去,快、狠、準,彷彿想用最短的時間,置諸中國於死地。幸好,在欄另一方的王一梅和徐雲麗發揮最佳的默契,二人一早跑到那個位置,這種情況對她們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二人看準機會,同時跳高,以雙手遮擋住排球的去路,攔住了!那一瞬間,只見排球在美國的境界線內落下,中國奪下一分,比賽結束,中國以二十五比二十三的比數勝出比賽。
在場的觀眾無一不振奮, 有些觀眾激動地跳起,有些觀眾興奮地歡呼,有些觀眾熱烈地鼓掌,他們都為中國能勝出比賽而感到興奮。啦啦隊更揮動紅旗,高呼口號!
關掉電視,街上依然沒有人,家家戶戶的燈依然關掉,馬路上的車輛依然沒有白天那麼多,又是那一個寧靜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