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飛翔的女孩—蓮娜瑪莉亞

充滿震撼的出生…

我出生的那一刻,助產護士緊抱著我,轉過身,將我裹在大毛巾裡,帶到隔壁房間,一切進行的十分迅速。爸爸被請到候診室,只留下媽媽一個人在病房。

    沒有人想像得到,我是畸形的,原本應該是手臂的地方,空無一物。我的肩膀末端,分別只有兩塊短小的東西。我的右腳看起來很正常,但左腳只有右腳的一半長。左腳踝幾乎是垂直的,就這麼直挺挺的掛在我的大腿邊。我究竟是會夭折還是會存活下來?醫護人員根本不知道。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把我抱到另一個房間。
   

    一個多小時後,有位醫生先到候診室對我爸爸解釋整個情況,醫生告訴我爸媽,如果我有幸活下來,他們很可能必須把這個重度障礙的孩子,交由社福機構扶養。爸媽陷入兩難的抉擇。
 

    「如果你們要自己養她,必須考慮至少要照顧她二十年,」醫生說。
接下來的三天,對他們而言,是沉重難熬的。上帝的旨意又是什麼呢?我爸媽對於上帝的信仰十分虔誠,但此刻,有太多想法湧上他們心頭。我出生後,爸爸第一次從醫院回家時,他跪倒在床邊,向上帝祈禱。我知道他心中有太多的問題,想請問上帝。
 

    三天後,爸媽終於獲准探望我。他們透過病房的玻璃窗看著我。我躺在標示著「蓮娜‧強漢生,體重2400克」的嬰兒床上,噘著小嘴,看起來和其他的嬰兒一樣健康,一樣活力十足。
 

    雖然我不確定,但我覺得,當時爸媽就已經下定決心要親自照顧我,扶養我長大。這樣做並非理所當然的,因為當時很多人都向他們建議將我送給機構照顧,而爸媽也清楚的了解到,照顧像我這樣重度殘障的孩子,將是無止盡的辛勞。
   最後,爸爸做出這個決定:「不論有沒有手臂,她畢竟需要一個家。」

 

不一樣的家庭教育
 

    我在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兩個星期後,總算獲准出院回家。媽媽認為,我天生樂觀,也許真的是如此。我為什麼不應該快樂呢?我幾乎不知道自己少了部分肢體,也沒有什麼地方會痛。即便沒有手臂,我也以相當快的速度就學會在床上翻滾。接著我會躺平,好奇的把頭抬高,到處看看嬰兒床。我頸子的肌肉真是出奇的有力呢!
 

    五星期後,我開始用腳玩奶嘴,接著很快的,我也可以隨時吸吮腳的大拇趾。後來媽媽更發現,如果奶瓶上有橡皮筋,只要把橡皮筋套在我的大拇趾上,我完全可以自己喝牛奶。我很喜歡這樣。我不斷的找尋和學習新事物,即使我的學習速度不像一般小孩那麼快。
 

    家中有個殘障的孩子要照顧,自然是相當重的負擔。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挑戰已經超過他們所能負荷的範圍了。但我爸媽從一開始,就決定盡可能的對待我,像對一般正常的孩子一樣。他們認為,他們的女兒蓮娜,碰巧是個殘障的孩子,而不是把我視為一個殘障的女兒。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是愛我這個人,而不是因為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而愛我。這點讓我很有安全感。

開啟游泳成就的門
 

    從三歲起,爸媽就帶著我開始游泳。直到五歲時,爸媽才敢放手讓我自己漂浮。一年後,我接受更多訓練,也學會了游泳。因為我必須學著靠背漂浮,也讓我很自然的開始游仰式。二年級我陪同學去上游泳課的時候,就已經會游泳了。教練允許我跳水到大池子裡,游完兩百公尺之後,領取一個小徽章,證明我練完了。
 

    後來,我進階學各種不同的游泳技巧,其中蝶式讓我最舒服。這就成了我的專長。游蝶式時,身體必須上下波動,同時藉由腿部和腳的力量加速前進。就像模仿海豚游泳的方式一樣。
 

    瑞典正式將殘障奧運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時候,我便參加了游泳隊,到處參加比賽。也應邀參加1986年的瑞典殘障冠軍盃,我在仰式和自由式拿第二,摘下兩面銀牌,並且用蝶式刷新了瑞典的紀錄。
 

    1987年,世界冠軍賽的隔年,歐洲盃冠軍賽在法國舉行。那年我的表現也很不錯,在四項不同的競賽中摘下四面金牌及打破了蝶式的世界紀錄!

童.看世界

教會團契最近有一週目,名為「童.看世界」。負責姊妹預先邀請當了母親的姊妹準備幾則生活小趣事於團契時與眾弟兄姊妹分享。而這些小故事,媽媽一直視為寶貝,一直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心坎裡,是媽媽心中的一件無價的寶物。

 

故事(一) 孩子對媽媽的勸諫

 

〔 這故事發生在孩子小學三年級(八歲)的時候 〕

一日,媽媽下班回家,換衣服時發覺不見了一隻拖鞋,於是四處尋找。突然,想到可能是掉在沙發底下,於是去拿雞毛掃撥一撥沙發底,尋找一下。拿起雞毛掃,發覺末端貼著一張紙條,寫著:原諒別人,令自己開心,別人也開心。再看看家中其他的三條藤條,原來全部也貼著同樣的紙條。看著看著,不禁會心微笑。心肝,謝謝你對媽媽的勸諫。

 

故事(二)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 這故事發生在孩子小學五年級(十一歲)的時候 〕

2008年奧運期間,孩子正學習游泳。媽媽刻意請了半天假到泳池為他打氣。老師看見媽媽來到泳池,便著孩子用個人混合四式游給媽媽看!結果他在四分鐘內做到了!他興奮地告訴老師,他為中國爭取多了一面金牌!

回到家裡,孩子立刻用紙張及木顏色造了一面銀牌和一面國旗。另又在客廳裡擺放著兩張小凳子,又將國旗貼在衣架上。他更拿回兩年前游泳冠軍所獲的金牌出來。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就請傭人姐姐出來負責升旗!就是這樣,我家就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奧運頒獎典禮!當國旗徐徐地往上升時,我和寶貝踏著凳子,面向國旗,唱著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前進!前進!前進!進!」我們領完獎牌後,齊齊舉起雙手,向在場的觀眾揮手以表謝意!噢!場面壯觀而感人呢!而我在寶貝的悉心安排下當然是銀牌得主啦!

泳賽完畢後,奧運又舉行劍擊比賽,我家又多兩把用再造紙做成的寶劍,而客廳就成為我們舉行劍擊比賽的場館!噢!整個家也洋溢著奧運的氣氛!真是“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故事(三) 媽媽的首飾箱

 

閒時,媽媽很喜歡翻翻首飾箱,欣賞欣賞裡面的寶物。首飾箱內有多珍貴、無價的首飾:有一隻菱形的黃寶石戒指,又有一隻巨大無比、閃閃發亮的藍寶石戒指,更有一條兒子六七歲時用絨布縫紉而成的頸錬護身符。翻著翻著,又有一疊兒子孩提時代寫給媽媽的情書,旁邊又放著幾本他三年級時繪畫的偵探小說。首飾箱這邊又放著媽媽於奧運時所得的游泳銀牌,那邊又放著孩子出外參觀時買給媽媽的手信:水晶鎖匙扣、動物電筒、襟章、迪土尼卡通人物米妮戒指等等。這些首飾和寶物在別人的眼中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但在媽媽的眼中、心中,就是一些無價的寶物。閒時打開手飾箱翻翻,媽媽心中已充滿感恩、滿足、甜蜜和窩心的感覺。謝謝天父!謝謝孩子!

 

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懂的事物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思想亦漸趨成熟,說童話的機會亦相對減少。作為母親的我,每天也很珍惜與兒子相處的機會、時間。這些寶貝的童年趣事,媽媽一直很珍惜、很重視,亦為媽媽將來年老時留下美好的回憶,因為媽媽心裡深切地知道這是天父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謝謝天父!謝謝寶貝!

口足畫家-謝坤山

        謝坤山從小家境並不富裕,他十六歲那年,發生了可怕的意外,出事當天早上,一踏上公車就覺得腳底莫名的奇癢無比,眼皮也跳個不停。因此一到工廠,就脫了鞋子。他光著腳丫,站在三樓的陽台,按照同事的吩咐,接住一根從樓下傳上來的鋼管,不料,鋼管突然誤觸到高壓電,「砰!」的一聲,謝坤山頓時成了一個從頭到腳暢通無阻的超級導電體,三千三百伏特的高壓電毫不留情的迅速竄流過他的全身!

       當他醒來的時候,人已躺在醫院,怔怔地望著那爆裂焦黑的手肘,以及失去皮肉掩護而裸露出來的骨頭。有人告訴他,就在他誤觸高壓電時,有一位同事,見義勇為地從樓下衝上來,抓起旁邊的木梯,往那條鋼管猛力一掃,這才將謝坤山和閃著火光的鋼管分開。

      在謝媽媽的細心照料之下,謝坤山得以出院。他試著在沒有手的情況下自理生活,甚至還發明了一種能夠自己吃飯的工具。

      後來,他開始練習以嘴咬筆寫字、畫畫,剛開始時練習寫字時,好不容易才在一張早已半濕的紙上寫下「謝坤山」三個東倒西歪的大字。當他咬著筆作畫時,嘴裡總是傷痕累累,兩、三個破洞是家常便飯。作畫時,那一陣陣有如利箭穿心的刺痛,常常讓他痛得幾乎要咬不住筆,然而,他從來不曾因此把嘴鬆開,或是想到放棄,反而把筆咬得更緊。此外,因為眼睛距離圖畫紙只有短短的幾公分,對視力來說是極大的負荷,眼睛對焦時引起的眼痛與頭暈,很不舒服,若不是有堅強的意志,是不可能堅強地練習。

       但不幸的事並未中止,就在他就讀高二那年,有次請妹妹裝訂課本,撕開時卻不慎重擊其右眼,導致視網膜剝離從此失明。高中也因而休學一年,入學後第四年才告畢業。

       藝術的世界對於謝坤山產生了相當大的鼓舞,1980年他師事陳惠蘭和畫家吳炫三三,努力精進繪畫技巧,並回到學校完成國中、和高中教育。爾後他與妻子林也真相戀,最後結婚成家,生了兩個女兒、並成為台灣知名的職業畫家。

      目前謝坤山也是國際口足畫藝協會的亞洲董事。他曾在1996年獲得第34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總有一天

3C 張雅瑤

某天在輕鐵上聽到一個婦人在抱怨,說她的孩子對凡事都是莫不關心,什麼都不知道。我心想,人的一生,不就是由千千萬萬個「不知道」組成的嗎?
從小,我就有很多很多的「不知道」。不知道上幼稚園的目的,原來是為了打好我最基本的基礎;不知道當天媽媽把我交給老師,任由我大哭仍然頭也不回地步出幼稚園,只是為了要我開始學習獨立;不知道坐在我旁邊的佩彤,在每次老師講堂時都點頭表示明白,其實她對老師說的話是一句也聽不懂……
上小學了,我仍然是帶了一大群「不知道」走進了課室。不知道班主任是不是個愛罵人的老師,不知道坐我旁邊的是不是個聰明的善良人,更不知道我的前路還有一大堆可惡的功課、默書、測驗正等著我……這時的我,除了「學習生涯」有所改變之外,連日常生活都有少許的變化。爸爸媽媽都開始變得忙碌起來。不知道原來媽媽開始不理我,其實是幫阿姨照顧新生的小表妹,並不是再也不理我,要放棄我;不知道爸爸回家後每次都拒絕與我玩,是因為他真的累了,並不是因為討厭我……更不知道原來我對他們的不體諒,令他們傷心不已。
現在的我是個中學生了,但思想仍然比自己的身份不成正比,仍然幼稚。功課測驗是當然少不了的,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不過天生樂觀的我,不但沒有因此感到壓力,從此努力認真讀書,反而還有時間管「八卦事」:原來我以為她是個乖乖女,誰知她一個星期就換一個男朋友;表面認真的他,原來女朋友就如繁星,數不盡的多……直到中三,我終於感覺到未來在我手,開始努力讀書,但對於自己的未來,仍然是不知道。未來的路上,還有多少個「不知道」在等着我?
總有一天,當我們長大後,就會發現:人長大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不知道」,但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時就會知道,其實讓我們成長的,也正是這些「不知道」。

 

記得小時候(真的是頗小的時候), 看過一個故事, 大概說的是作者在墳場遇到一個男人, 坐在一個墓碑旁, 喝著酒, 久不久就抬起頭來說幾句話.  作者對他頗感興趣便跟他聊了起來, 那種談天是兩個男人之間常見的豪邁和不在乎.

作者問他墓碑上是他的誰, 他回答說是一位舊友, 在這位好友過世的時候他在很遠的地方, 沒能陪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他說, 現在有空便自己駕車來一趟, 看一看, 聚聚舊, 陪舊朋友說說話, 喝喝酒, 免得他自己一個在這裡, 也太孤獨了.

 

其實小時候看過的這類微型小說不少, 但能夠真正有較深印象卻只有寥寥數個, 我想我以前是不明白的, 但長大後想想, 原來那墓碑上的一個普通名字或許過了普普通通的一生, 也普普通通地死亡, 但他確是幸運! 很令人羨慕!    不只一次這樣想過, 我死後身邊的人會如何? 不過是一起坐了個多月時間的同桌, 會感到震驚嗎? 會呆呆地看著隔壁的桌子, 看著上面的塗鴉, 想起我們一起上課時眼睏, 又忍不住趴在桌面睡得口水直流的可笑模樣嗎? 還是從此不敢碰我的桌子?       我的班主任會如何向同學們宣佈這個消息呢? 她不會哭吧? 會把我的功課都仔細看一次嗎? 會把我的習作都保留起來嗎? 還是全交給我的父母? 他們見面時會說著節哀順便這樣的安慰說話嗎? 家人會泣不成聲嗎? 但認真說但我不想這樣. 我想人們常說死者不希望看見親人哭這話該是真的, 但如果……他們真的不流一滴眼淚也未免太別扭了吧!  可能只是純粹出於不忍見人傷心這份上而已.   辦完我的喪事, 想必家人都心力俱疲了吧, 他們或許會替我造了簡單的墓, 找個較安靜的地方, 因為知道我愛睡覺, 不喜歡被人打擾吧!  為免傷感, 以後或許每年清明節才來看看我吧.

但如果死後我還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的話, 即使我有多愛睡也總有睡到自然醒的一刻吧! 醒來後自己一人也真有夠孤獨的. 在平日的時候, 會有一個人, 或許是一位並不十分相熟的朋友, 或許是妹妹, 或許是曾結過怨的人, 或許是知己, 會偶爾想起我, 不需帶著鮮花, 只要帶著外賣麥當勞, 或是一部遊戲機, 毫不怯懼地來, 伴在我旁邊, 享受著食物, 玩著遊戲機, 跟我說說話, 無論是就這樣耗一整個下午, 還是只呆一會兒, 跟我說說近況, 吐吐苦水就離開都可以.  因為對我來說, 生命中能夠擁有這麼一個有心人, 已是莫大的幸福!

只有傷殘的肢體 沒有傷殘的思想!

        這句話是Alito Alessi的理念,他再度來港是蒙香港藝術發展局及亞洲文化協會支持和協助,進行" DanceAbilty社區舞蹈:舞出傷健新紀元" :Alito並與本地傷健人士及舞者一起排演三埸「舞出傷健新紀」的演出。

        Alito Alessi是美國Joint Forces Dance   Company發起人及藝術總監,其舞團的Dance Ability計畫是一項融合不同能力人士(包括專業舞者,社區人士,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一起參與、一起舞動的現代舞蹈先鋒計劃。

        能夠加入這個工作坊一起參與排練演出,過程中充滿開心的歡笑,大家都覺得自己做到每個動作並不是一個無用的人[參與排演的人包括傷殘人士,智障人士,聾啞人士] 我們想真的可以跳舞。在他們教導下,我們的演出受到肯定和讚賞,就算本身有些微缺憾也覺得今生無悔,不枉此生!

 

夕陽無限好

圖片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望著這宜人的景色,不禁想起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美好的風景盡收在眼簾,但是這個美景卻不是永恆的。幸好現時的科技先進,能令短暫剎那變成永恒,使我們可以永遠保存下來,記錄下來。

雖然如此,可是若我們重回舊地,我們的心境會如從前一樣嗎?會看厭嗎?答案是肯定的,從使青山依舊,我們已不一樣了。人的欲望無窮無盡,好奇心驅使我們貪新厭舊,就好像再堅硬的鑽石都總會有缺口,沒有東西是能保持永久的。

所以,當我們每次認為那是最好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珍惜,珍惜美好時光。此時此刻,我們生活在追求知識的時代,我們要好好珍惜讀書的時光,不要讓自己後悔。

 

花季 · 軌跡

記憶裏,童年的碧玉清澈無瑕。輕輕一下,就掐出水,在人們心中蕩漾﹑蕩漾。

停在每一個成長的心靈驛站,該以怎樣的心情看待走過的每一段旅程?成長著的腳印狠狠的﹑深深的。成長中的我們開始變得很渺小,把一切都隱藏在心底的最深處,不讓誰觸碰,唯有留在心海的漣漪在一層層的明晰。

小時侯,總渴望能快點長大,能早日離開父母的臂彎。外面的花花的世界是多麼的吸引。那時候,會渴望能快點長大,做一些現在不能做的事情。 可是最後長大了,一有壞狀況,便急著想回到父母的堡壘。當初稚氣的童心,依舊為父母停留。

小時侯,很小的事情就能滿足。或許是收到一顆老師獎勵的糖果,便能蹦蹦跳跳嚷著把這個喜訊告知天下。那時的我們是多麼天真無邪,快樂是多麼簡單。 可是最後長大了,卻總是埋怨生活的不如意,人心的險惡﹑不斷的物質。一開始,對別人的好感激不盡。可是日子久了,便是習慣了。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便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那人不對你好了,便覺得是怨懟。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忘記了什麼叫知足。

成長的代價如斯,童稚的空氣所剩無幾,就連那時眼中鹹鹹的淚,如今也被溶入了縷縷苦澀的煩惱,或許這就是成長中的競賽,跨過了歷程便是真正的成熟。或許是因為年齡的遞增,成長的煩惱在我們頭頂上不斷盤旋增多。成長中艱難的跋涉。穿越了傷心過後,是—條曲折的山路,身後蜿蜒,腳步依稀前面,長滿荊棘﹑堆滿鮮花。或許勇敢地追尋,路就會在腳下延伸。生活中揮之不去,甩之不盡的少年煩惱。我需要一雙龐大的翅膀,翱翔在自己自由的天地。在它的蔭下,變得像石頭更堅強。

回頭看著成長的腳印,不知道人們會否為此回眸一笑,因為成長的道路並不平坦。出門在外,在這個是非復雜紛繁的社會裏,無論自己發生了什麼事,能真心對待自己的人,可以理解自己的人,能守在身邊,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福氣。或許有一些小小的甜美的事情,或者有萬般傷心的事情,在生活中不斷穿插著,使成長的風景偶爾有點悲傷和灰暗,偶爾又有了色彩。

是的,成長記錄著痛苦,也鐫刻下歡樂。成長,該揮發著陽光的氣息。讓它緊緊跟著太陽的足跡走,一步步,一步步。多少個春夏秋冬,成長濃縮了人生精華。眺望遠方,未來的路真的很長。仰視天空,靜靜地傾聽自己拔節的聲音。輕輕回頭,看看自己的那串的腳印。成長就是希望編織的彩帶,串連回憶和嚮往。

世界另一端,是什麼樣子呢?

3C 李天朗

        在世界的另一端,距離這裡九千多公里,時差七小時的那個地方--英國,是什麼樣子的呢?就在這個假期,我跟家人到了英國倫敦、牛津、劍橋、溫莎等幾個地方旅行。在旅程中,我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令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在倫敦,我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深刻的,不是什麼景點,而是倫敦的藝術家。在倫敦,藝術家隨處可見,大街小巷、車站市集到處都有,他們不是什麼畢卡索、林布蘭等著名的藝術家,而是不為人知的藝術家,他們都是街頭表演者,在不同街道、車站上為大家表演,他們有的可能為生計,有的可能為賺外快,也有的可能為消磨時間,但無容置疑的是,他們都是真心為人表演,儘管可能沒有人理會,儘管可能不會豐厚的收入,但他們堅持不放棄、為理想的精神卻是最值得讓人學習。當中不少更是出色的歌手、音樂家,他們不追求名利,在街道上默默表演,他們不是乞丐,而是真真正正的藝術家。

  另一樣令我很感動的是倫敦的舞台劇。出發前,分別有不同的老師、朋友、親戚都叫我們去看倫敦的舞台劇,初時我也不以為然,我自問在香港也看過不少舞台劇,我覺得,都是差不多吧,但是,倫敦的舞台劇跟香港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倫敦的舞台劇,製作、音響以至演員都比香港優秀,音樂是由現場管弦樂團演奏,雖然在香港也有看過,但是規模相較下,簡直是截然不同;論演技,香港的專業演員演技好已是眾所周知,但是英國的演員,唱歌好、演技也很好!香港的,難免也相形見拙,我們戲劇學會的,只能說是技不如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倫敦,是個充滿藝術氣氛的城市。

  再說牛津、劍橋,兩個以大學而聞名的小鎮,學習氣氛不用說,建築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牛津,一個歷史悠久,由四十五個學院組成的市鎮,培育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最有名的建築應該是基督教會學院和卡爾費克斯塔吧,這兩座豪華的建築物,前者是一間十五世紀的教堂,裡頭有塊一望無際的草地、色彩繽紛的花圃,令人心曠神怡,走進去,睡意全消,整個人馬上精神起來。後者是一座十三世紀就開始立在牛津的鐘塔,上面有兩個衛兵的鐘錘,每十五分鐘就噹噹地敲地鐘來,為牛津人報時。作家路易斯‧卡洛,就是在牛津找到靈感,創作了聞名全世界、流傳百世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這個故事。

  劍橋,也是充滿特色建築的地方,著名的有國王學院、聖約翰學院和康河吧。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是一座很華麗的歌德式大教堂,色彩鮮艷的彩繪玻璃窗,雄偉龐大的建築、氣勢逼人。說到聖約翰學院,裡頭的走廊,就是哈利波特學校的走廊取景的地方,外面的草地,就是哈利練習騎掃帚的地方。還有不能不提的,就是嘆息橋,這座嘆息橋造形跟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極為相似,以此聞名,說到嘆息橋,就不能不提康橋了,康橋上坐著小船的人,一邊欣賞河道兩旁的風景,感受微風吹在臉上的感覺,穿過嘆息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詩人徐志摩就是看著這優美的景色作了這首《再別康橋》。

  牛津、劍橋,兩個風景怡人的大學城鎮。

  再說說溫莎,屬於英國皇室的尊貴地方,說到漫莎,大家就會即時想起溫莎堡,集合巴洛克式和歌德式等不同風格的建築,氣派輝煌,令人讚不絕口的,一定是瑪麗皇后的娃娃屋,沒錯,是娃娃屋,顧名思義,就是給娃娃住的屋,一所比人還要高大的玩具房子,用1:12的比例建造,裡面有四十個房間,據說裡頭所有電燈、水龍頭都是可以用的,與其說是玩具,似乎說是讓小矮人住的房子更適合,裡面的家具、電器、汽車、花園都造得極迫真,就像置身於小人國一樣,簡直不可思議、只能用奇妙來形容。

  溫莎堡,實在是一個富麗堂皇、氣派不凡的皇室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