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自己(可洛)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可洛,原名梁偉洛。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創作以小說和詩為主。迷戀睡覺和夏天,最愛馬蒂斯的畫,擅長錯過。)

你認識自己嗎?這個問題看似多餘,但社會上許多人為了認識自己,會做心理測驗,看星座、命相,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想去跟「自己」貼近一點。

記得唸書時,同學都沉迷心理測驗。那時還沒有互聯網,心理測驗遊戲會刊在報紙或書上,大家輪流傳閱,或者互相提問。這時,負責提問的同學會拿著書,發出神秘兮兮的聲調。例如有一題是這樣:假如你現在身處河邊,身邊有一隻猩猩、一隻雀仔、一條蛇及一個背包,你會帶哪樣東西過河呢?等你思量片刻,說出答案之後,多會換來同學「我就是知道你會選這個」的表情,然後用專家似的口吻,把分析告訴你。

出來工作以後,心理測驗的熱潮也許過了,但也遇過公司要求員工做「九型人格測試」。簡單來說,就是公司透過你交來的測驗問卷,得知你屬於哪一類型人格,擁有怎樣的能力,然後安排合適你的工作。例如你是思考型的人,便安排你去做數據分析、研究等工作,而如果你是活潑型人格,擅長社交,便讓你做公關部。

我一直對心理測驗和人格測試很抗拒。雖然我也想認識自己,對隱藏著的另一個自己感到好奇,但我不想被定型,也不要設限。別人沒有把我分類的權利。於是同學問我心理測驗的時候,我都會亂選答案,不把他口中的分析放在心上。做公司的九型人格問卷時,更是亂填一通,幸好公司沒有亂派工作給我。那些透過星座分析出來的性格特徵,當然是一笑置之了。

我相信人是複雜、充滿謎團,有時甚至不可理喻的。如果信從那些白紙黑字的分析,覺得我就是這樣子,性格是怎樣、能力是哪些。還有灰色地帶讓另一個自己滋長嗎?那另一個自己,是未知的性格、未被發掘的才幹,一個有待發現的自己。

自小不擅長運動的我,跟同學踢球,常常拖後腿。喜歡跑步,但沒有爆發力。不知道為什麼,中三那年,學校選了我參加野外領袖訓練。我們被帶到西貢遠足、跑山、夜行,全程背著沉重的背包。那幾天,我曬得像碳一樣黑,幾乎認不出自己,不單外表,我還發現另一個自己:原來我也有做運動的能力,只是之前還沒遇到合適的運動而已。

最近,我再次發現另一個自己。我本以為我是不喜歡小孩子的,覺得他們很煩,但自從妹妹的女兒出世,我便發現原來自己也不大抗拒。我喜歡跟她玩,喜歡聽她叫舅父,她每天的成長都為我來喜悅。當我為她設計遊戲、講故事,詫異自己竟然樂意和擅長做這些事時,另一個我又被發現了。

不要被定型,也不要為自己設限。你以為走到盡頭,難以再突破、成長的時候,另一個自己說不定就在轉角等著你。

在〈另一個自己(可洛)〉中有 36 則留言

  1.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很讚同作者認為我們不應該為自己設限的這個觀點。我認為當自己為自己設置了一個限制,這會讓我們不敢,也不會去突破自己,甚至可能會因為自己錯誤的定型而無法去發現自己隱藏的長處或特點。

  2. 我對於心理測驗、人格測驗等並不抗拒,我認為這些也不失為了解自己的一種方法。我們可能有時會覺得自己很陌生,什麼樣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也一直探索著。所以我很認同作者所說的,不要局限了自己的潛力,找到自己的道路,這才是成長。

  3. 心理測驗、人格測驗的結果只是「自己」的冰山一角,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沒有可能這麼輕易就能得知。如作者所說,我們不能這麼快就為自己下定論,我們要經歷過不同的事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多少人因為一直局限自己,所以到死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4. 心理人格測驗什麼的都只是人們發掘出來的,但是人是會出錯的,誰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什麼人格,包括你自己,不要因為測試之後就盲目相信自己就是這種人而讓固定自己的路。人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走自己過得開心、滿足、不會後悔的路就可以了。

  5. 我認為看完這篇文章後真的引起了我的共鳴,我平常總會被一些規行限制了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適合這樣不適合那樣,但其實所有事情都可以適合每個人,而是你會否去嘗試而已。

  6. 事實上我對星座十分有興趣,認為其中所描述的星座性格特點都十分有趣而且也有些準確,但我從來不會被它定型,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其分別只在於你如何看待!

  7. 我也有一段時間非常沉迷心理測驗,雖然我明白心理測驗的結果也是說笑但看過就算了,但我覺得在玩心理測驗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已更加認識的一個方法.只要過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便足夠了

  8. 我同意作者的話,認為我不要被定型的這個想法,不要為自己設限。你以為走到盡頭,難以再突破、成長的時候,而早早放棄,所以我對此十分有興趣.

  9.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認為人很多時候被自己局限了,不願離開原有的舒適圈,又認為自己一定不能做到某件事,自信心很低等等。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嘗試走出我們的舒適圈,遵循內心的想法去做才能有進步和突破。

  10. 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被自己局限了對未來的想像,其實只要願意嘗試,認識內在的自己,踏出第一步,便能突破自己。一切都掌握在自己身上,未來由自己改變。

  11. 我對作者的話深有一番體會,我小時候經常在想:到底「我」是什麼樣的呢?那時候我詫異地發現,原來我一點也不了解自己。我開始按照我自己原本認為我擅長的事情去做,卻發現怎麼也做不好,我那時真的十分懊惱,也不知該怎麼去認識自己。後來有朋友和我提起他的經驗,得知了要不斷去嘗試新的事物,才能知道自己更多的興趣及擅長的事情。自從那以後我再沒有把自己想的像以前一樣,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區域去做某些事,整個人也開心了不少呢!

  12. 其實每個人體內有很多天賦潛質還未被發掘,往往都是因為不想挑戰自己或被自己的想法局限了,只要願意嘗試突破自己,必定發現新的自己,改變未來的道路。

  13. 其實我也會經常問自己,我究竟是什麼性格?一直覺得自己算是謹慎細心和內向的人,很多時候填問卷我也會這樣填。可是這樣我不是自己定型了自己的性格嗎?我也很希望能夠找出另一個自己,又或是真正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14. 我也很認同作者所講的「不要被定型,也不要為自己設限」。很多人往往因為被自己所局限,而沒有自信踏岀舒適圈,嘗試新事物,往往覺得自己不行。

  15. 每個人心中都有另外的一個自己,人們在平常工作或上課的時候都會規行規矩,但當回到家後就會變得蹦蹦跳跳,讓自己活跳脫的一面表露出來,不用再修飾,這無疑是一種減壓的方法。

  16. 我以前總是以為只要做那些心理測驗就可以了解自己,原來,只要透過嘗試不同的事,就可以從中看到另一個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更加深

  17. 凡事都有兩面,人都有兩面,平日在班上安安靜靜地看書,看起來很難接近的女生,在小朋友面前可能是一個友善、活潑的姐姐。所謂的心理測驗,只是一個用來娛樂的遊戲而已。

  18. 不論面對生活的大小事,還是遇到困難時,足夠的自我認識是必要的。或許每個人都自認為了解自己,但內在潛能並不容易完全被發掘,這是要靠人生不斷的挑戰和嘗試,在生活上逐漸察覺自身的強弱項等,才算得上是真正懂得「自己」。

  19. 心理測驗、人格測驗都只是人弄出來的一個遊戲,沒有實質的根據。只有我們自己,不斷去嘗試新事物, 就會發掘到不同的自己。

  20. 我認為我們應該勇於嘗試,發掘自己的才能,不要限制自己,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也許可找到新的興趣,也許可以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21.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我們不要限制自己,就是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放棄,我們應該要勇於嘗試,這樣就有可能發現新的自己,突破自己的限制。

  22. 自己要努力去踏出那個舒適圈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但踏出了之後絕對是一件十分好的事,這代表著你可以更了解到那個你不認識的自己。

  23. ‘你認識自己嗎?這個問題看似多餘,但社會上許多人為了認識自己,會做心理測驗,看星座、命相,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想去跟「自己」貼近一點。’我認為這一句很真實.

  24.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為自己設限制。 我認為我們應該勇於嘗試, 如果我們給自己設限制,那麼我們將會能以突破自己。所以我們應勇於嘗試,說不定另一個自己就在等著我們。

  25. 我同意作者所說的不要被定型,現時社會好像已定下了一個刻板的印象給我們,告訴著我們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我們不可以被這些印象影響了自己規限了自己,給自己定了型,要作出不同的嘗試。

  26.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到作者所想,人不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固定的形象,應該在花花世界中慢慢尋找自己最舒適的定位,打破被定型的命運,跳出舒適圈

  27. 我們不應該為自己設在一個固定的形象,不要因為測試之後就盲目相信自己就是這種人而讓固定自己的路,人是可以被改變的。踏出那個自己的舒適圈,了解到那個你不認識的自己。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