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乌龙茶」

老学姐

閱讀報告與讀後感

提起閱讀報告可能不少學生都要聞之色變的,一來不愛閱讀,總在要交作業的時候手忙腳亂地在書架前面「點指兵兵」或者隨便看著哪本書的標題好像已經猜到一兩分端倪便就是它了吧;二來閱讀報告的規格嚴謹,必定要介紹書的內容,再說自己有什麼感想,當年我最常用的句子就是: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雖然是個爛筆頭,扯東扯西倒是在行,尤其是中文閱讀報告,反正總會及格。英文嘛,我會輕易地告訴你,有時候我連書都不看,就上網看了個故事梗概就能寫一篇閱讀報告嗎?說來還真是令人羞赧。

如今畢業了,也不用寫什麼閱讀報告。很久之前看過西西的一本類似於閱讀報告的合集,那時候覺得寫得好,現在卻事如春夢了無痕。以前在學校教我們怎麼寫閱讀報告的時候總要說說原因,畢竟不能太形式化,不能那麼直截了當地說:就是為了SBA。我記得那個理由大概就是——不能看了等於白看,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嘛。

說實在的我不喜歡寫這些東西。大概中二中三的時候吧,我加入了閱讀學會,偶爾和老師會員見一見,指定一本書討論討論。我更喜歡這種形式,我記得那時候一起讀三毛的《撒哈拉歲月》,我還觸類旁通地引用了一些關於婚嫁的資料來介紹娃娃新娘那篇文章。那時我更喜歡在口頭上和別人分享書籍的內容,但不喜歡用文字表達,我只喜歡寫讀後感,因為我不會在讀書之前去看別人的閱讀報告,通常都是看完了書再去看看別人的讀後感,是否有共鳴或者新觀點,那還寫什麼全書梗概。只是不知道旁人是否也如此。

我看書不多,更鮮少寫些什麼,討論更有意思,寫下來也就是自己看,沒意思。但是最近一個友人卻告訴我說,不過是做個記錄而已。我深以為然,便欣然提筆。都說舊書常讀出新意,不記錄一下,依我的記憶大概是不太記得的。

隨筆而寫自然沒有閱讀報告的格式,只有自己的感想和思考,長短不拘。興之所至我甚至會引用歌詞,寫一寫作者的八卦,有讚賞也有批評,印象深刻的句子就乾脆獨辟一頁摘錄下來。寫到這裡其實我也好像分不清閱讀報告和讀後感的區別了,畢竟剛剛看了看關於閱讀報告的定義,似乎也包羅了這些東西,還是說我往日寫的所謂閱讀報告,都太形式化,太僵硬了呢?

讀後感這種東西,有時候自己一個人所想很狹隘,所以要看別人的。沒看過這本書卻去看讀後感,便總覺得虛無縹緲,遇上文字功夫不好的便更加覺得雲裏霧裏,毫無內容,而且跟現實似乎聯繫不上(真的必須要連得上嗎?),便作差評,似乎有些不公啊。尤其是去理解那位讀者如何結合自身經歷的感想,有時候寫得不好,就嫌棄別人單薄,似乎太冤枉了,明明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呢。

用閱讀報告來做評分,操作確實簡單粗暴,但是卻瑜不掩瑕,要是統一寫同一本書,選書又是個問題,同一本書對不同的人來說,其要求可能過高或者過低。閱讀報告好似扼殺了學生此後再動筆寫感想的苗子,被逼著有感而發,說到底不過是虛情假意,端看誰的文筆更好更能包裝罷了,便是我虛構一本不存在書,批改的人也不知道,那麼這個評分項目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寫文那些事兒

之所以不用「寫作」二字為標題,是一直一來都覺得寫作這個詞實在是被捧得太高,跟我做的事兒其實不大相稱,所以我更喜歡說自己在寫文,更像一個純粹的動詞。

要說我為什麼會開始寫文,其實就是為了一點虛榮心,第一次被老師誇獎是因為作文寫得還行,於是我就再接再厲。你知道,小生一直就是個貪慕虛榮的人。有些人覺得我好像一臉正直,帶書卷氣,但我知道那是沽名釣譽的味道。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實在不敢說自己在寫作或者創作什麼的,我不過是在寫文。

不如再說說那些寫作的黑歷史。我剛開始寫文的時候寫的都是手稿,每天寫一點,給別人看,那時候好多人都催我更新,我簡直整個人膨脹得都要上天了。而且影響力擴大之下,居然還帶動了其他人和我一起也走上了寫文的路。我想那時候中文老師對小生那是大大地滿意,賞賜大大的有呀。(並沒有嘿嘿嘿~)

不過現在自己再看回去只覺得那些文章小說的內容不堪回首——抄襲、矯情、文風不定。

那時候我寫文之餘也是不停地看小說,有時候就很容易受影響,尤其是文風,可能主角說話一會兒豪邁霸氣地像草原漢子,一會兒又扭扭捏捏地說句話都要繞三遍才說出口。

這反映的是我當時對於文字的掌控其實還很弱,我分不清什麼劇情走向的文應該用什麼文風,反正我覺得好就這麼寫吧,人物角色很容易崩壞,不按常理出牌。現在呢,我還是可以有不同的文風,但那已經是分開在不同的文章上了的。

雖然現在很講究反差萌,《琅琊榜》裏面梅長蘇對飛流就是反差萌,蘇宅的日常生活跟整部戲的反差很大,完全不見那些波譎雲詭,只有梅長蘇對飛流的呵護寵溺。然而,這根本占不了整部戲的多少,不過是偶爾的一些調劑,同時也反映了人物多樣化的性格。這才叫玩得一手好反差萌。

現在我寫東西的時候還在追求一樣東西——鏡頭感。這會讓讀者對於內容的想像更加容易,而且很精彩。我看過鏡頭感很強的小說,嚇得我大半夜睡不著,白天還要接著看。因為受不了腦子裏的想像根本停不下來,心裏癢癢的就是想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後來這小說改編成了電影,也是極為豐滿精彩。

所以我總喜歡描寫一些小細節,尤其是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但偶爾也會困擾這是不是又太過彎彎繞,不夠簡潔呢?我也在思考。

不過黑歷史的好處就在於——代表你進步了。如果你沒有任何的進步,你現在看回去甚至覺得更好的話,那我真的是沒什麼跟你說的了……加油吧少年!就像我現在中六畫的畫跟我小六基本是一個水平一樣,我居然還很是沾沾自喜呀……我想靜靜,別問我靜靜是誰。

寫文於我而言是快樂也是折磨,卻也未曾後悔。

音樂人生——兔子先生

小孩子問媽媽 兔子的家在哪裡呀
媽媽笑著回答 月亮是兔子先生的故鄉
小孩子問媽媽 兔子先生咋不回家
媽媽笑著回答 流浪是兔子先生的特長
小孩子嘟著嘴 說兔子先生怎麼不聽話
兔子公公兔子婆婆
會想念他會擔心他

小孩小孩輕聲說 啊兔子先生請你快回家
最愛你的爸爸媽媽
在那遠空盼望你啊
兔子先生笑著說 啊小孩小孩我也會想家
但渺小的我流浪的步伐
還沒法停下

小孩小孩哭聲說 啊兔子先生我不要回家
家裡有個嘮叨媽媽
時常挨罵屁股開花
兔子先生笑著說 啊小孩小孩請你快回家
有人會牽掛讓人羨慕啊
別惹我哭啦

兔子先生兔子先生說 小孩小孩快回家
就算快長大就算去天涯
家是永遠的牽掛
兔子先生輕著說 啊小孩小孩請你快回家
無論在屋外
還是天涯

先把歌詞貼一下,因為其實歌詞已經很是直白簡潔,讓我覺得我說再多也不過是狗尾續貂,不過還是要不自知地寫一點,不然顯得好像在騙字數。

這是一首遊子之歌,兔子先生來自月亮,或者我們可以想像那是嫦娥的玉兔,別在意性別,也不要想起要招駙馬的玉兔精。兔子先生離開了月亮,然後在四方流浪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孩兒。

小孩兒說兔子先生為啥不回家?兔子公公和兔子婆婆會想他的。顯然明白世事的媽媽更能明白兔子先生的無奈,才會說流浪是兔子先生的特長吧,或者媽媽也曾和兔子先生一起流浪呢?媽媽也離開了自己的父母不是嗎?

兔子先生的無奈表露無遺,他又何嘗不想回家呢?只是他也無力決定自己的旅程,無法停下流浪的步伐。我想起了我一個好友,去了外國留學,春節的時候還在國外自己一個過新年,一個人吃團年飯。我無意和她提起過年的事情,卻是刺痛了一個遊子的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想來她如今很是體會這十四個字裏的憂思鄉愁了。又想起中國每年的春運,回家的人很多,上億人,幾乎可以說是人類的大遷徙,可回家的人再多,也總有人是回不了家的。我的故鄉是廣州,春節的時候回去,廣州就像是空了一樣,尤其是一些近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城區,馬路上最多的是公交車,而不是平時把馬路堵死了的私家車。那些留在異鄉過節的人啊,又何嘗不是有著和兔子先生一樣的無奈?

小孩不明白,所以說他不想回家了,嘮嘮叨叨的媽媽還經常打罵他,不如和兔子先生一塊兒去流浪吧?兔子先生說,快回家吧,有人會牽掛,讓人羨慕啊,別惹我哭了。或者我們可以看見小孩的媽媽正站在小孩兒的身後,焦急地張望,終於看見了小孩和兔子先生在一起,才鬆了一口氣。

原諒我再複製一遍歌詞:有人會牽掛,讓人羨慕啊,別惹我哭了。這是整首歌最讓人感觸的地方,兔子先生也許已經沒有牽掛他的人了。又或者,他已經許久不曾感受到如此直接的掛念和關心了。這也是一度讓我落淚的地方,在我聽的一個翻唱的版本裏,歌手唱至此,嗓音中帶了哭腔,想必他也是一個兔子先生吧。

要說其實我也並不是一個遊子,畢竟我還和父母住在一起,而且我們的關係很好,很幸福。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我越來越多這種關於遊子的憂思。可能和我快要考大學有關吧(其實已經考了一張卷子了),我總是在想,我若是離開了香港,去了別的地方上大學,不和他們在一起了,他們會不會很寂寞?再遙遠一點,我若是離開他們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生活,甚至說我出嫁了,那二老會不會看著那遠方,盼望我?偶爾家裡少了一個人吃飯,家裡就變得冷清許多了。

我真的不是遊子嗎?其實也是的,我也和兔子先生一樣背井離鄉,也有過人離鄉賤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這好似在漂泊的生活。其實漂泊除了是一種生活狀態之外,還是一種心態吧。如今的廣州我也覺得面目全非,但我總覺得有些東西始終沒有改變,它還在那裡等著我,就等著我回頭一眼,就等著我提燈去尋,就等著我柳暗花明的緣分。讓我覺得有所歸去。

兔子先生並不想讓小孩看見自己的眼淚,所以急切地說,你快回家吧,要記住,就算長大了,就算去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家也是永遠的牽掛。快回家吧,無論是在屋外,還是天涯。

最後那一句,是說給兔子先生自己聽的,也是說給別的兔子先生聽的,那些兔子先生或者會是長大後的小孩,是小孩的媽媽,還有聽歌的人。

在那一天,初次上學堂

雖然不是信,可是我也想投稿呀~

我忽然想起來我小學畢業的時候我也是沒有哭,那時候更沒有什麼送別派對,手機也渣,更別提拍照什麼的,就是放了學就走。畢業那天之前就開始寫同學錄,寫啊寫,滿打滿算的也就寫了半本左右,實在是 人不多。和好友說定了不哭,結果她沒做到,我一臉淡定,抬腳就走。大概是因為那時候其實對學校沒什麼感情?也不是。還是在移居香港的時候已經把離別的眼淚灑盡?我也說不清楚。但我總是懷念我在香港的小學時光的。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半。

如今中學,快奔二了,送別派對時看見自己中一的時候的照片,和同學談起當年的音樂課業,唱起那首自創的廣告歌,聽到那天有人在唱音樂課學過的「似水流年」,看著窗外的陽光依舊落在天柏路公園,好像又感到了在外面奔跑時的辛勞……太多的形容詞可以形容時光之快,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白駒過隙……我更想把它形容為——在一回眸和一個擦肩之間。我們就已經過了六年,如夢初醒般才發現了六年,時光去的如此隱晦。在回眸和擦肩之間就已經成為回憶,我們或者愛上了誰,又和誰成了仇人。

一個個名字簽上了校服,我總有一種這件校服好像我才穿了沒多久,它還是一件嶄新的校服,我剛剛才穿上它沒多久,它何時就已經跨過瞭如此漫長的歲月,變成一件紀念品?回到家我把它看了又看,折疊整齊。翻著手機和別人的相冊,反反复复地看每一張照片,我拍了不少今天的課堂(哦對我就是偷拍老師我認了!)我第一次如此光明正大地做這種事,只因是最後的狂歡了。

對於離別,最強烈的一次應該是生離死別, 我以為我今天還會一如既往的無淚,但實際上我在收到甘sir的那本本子的時候,看到後面的留言時,我曾有落淚的衝動的。說來原因簡單,不過是一個年份——2011,那是我中二的時候,他也是我的英文老師,也是班主任。離別的悲痛來源於回憶,更加來源於了解到對方的回憶中有你,別管地位輕重,我知道的,你記得我。於是同學錄裏大多有那麼一格:對我的印象。我在你心中有著怎樣的模樣呢?是瘋子,還是靜姝?也有很多人在留言那裡說:不要忘了我。不管中學還是小學,都是如此。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忘,我總是記得的,雖然我記性不大好。我從來不說什麼不要忘了我的話,因為我覺得那樣會一語成讖,還不如在留言上語出驚人更好。也不說什麼友誼天長地久,因為我和太多人相識十數載,也只有那幾年能算得上是朋友,如今只是認識對方的陌生人。

別人在要求我寫留言的時候,總是說要我題詩,那個我不是李白,李白還得喝兩杯呢!可我也不喜歡寫什麼加油之類的,那像是在敷衍,真的是無話可說才會寫上,又或者寫了李白的兩句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那些跟你本來不太熟稔的同學都過來要簽名,不過是為了某日夜深忽夢少年事的時候,能有一兩個憑證,哪怕是只言片語,原來你曾經在我的生命中出現過,縱然故人遠去,我仍可在這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只是不知故人安在否了?年少踪跡也遠了,變成零碎的片段,依稀記得我們相識在初秋,夏日的暑氣未散。你坐在我旁邊,那裡是我們的課室,我們的學校。

我總是在夜深忽夢少年事,提前染上了老人的習慣,然後感慨彈指踪跡人不留,只希望你們仍記得我的祝福——快樂人生。

防煙門

我想要防煙門做我的房門
把二手煙都鎖在門外
不讓這些鬼祟的敗類
賊眉賊眼地摸進我的房間
肆意玷污
肆意侵入
肆意殘害
我的鼻子、心肺、生活!

我想要防煙門做我的屏障
隨時隨地包圍我
在屋邨的遊樂場
在公園的休憩處
風向不對,迎面而來!
這是毫無人性的土匪!
掠奪我的呼吸!
我的思想!
生命!

吸煙不是吸毒,香煙不是毒品
上癮,致癌
不過時間長短之差

防範
煙草
門徒

我要防煙門

過鬼節,你怕了嗎?

  明天是下元節,於是我來說說中元節和盂蘭盆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節日,為農曆七月十五,本意是慶祝地官的生日,地官會赦免世間之罪,而陽間子孫也會藉此慶祝秋天,祭祀親人和祈求地官赦罪,讓先人好的解脫。

而盂蘭盆節,是佛教的節日,為農曆七月十四或者十五,其起源是一個佛家故事,大意是佛祖座下的一個弟子,看不得母親在地獄受苦,佛祖告訴他,若可找到很多人來跟你念經,便可解救母親了。

  所以其實這兩個都是關乎孝道的節日,只是後來不知為何變成了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節日,實在有些啼笑皆非。

  之前萬聖節的時候,本著最後一年的心態,去玩了一遍鬼屋,走的時候遇見了一個老師,說起剛剛去完了鬼屋。這老師是有宗教信仰的,對這些向來是避而遠之,便反問我為何不在七月十四的時候滿大街的晃?我一時語塞,只好說這是我最後一年了嘛,我之前這麼多年都沒玩過,容易麼我?

  後來再想起來,覺得實在有些冤枉。七月十四,盂蘭盆節或者說中元節,都不過是孝子賢孫為祈求先人脫離煉獄的日子,其實心願很美好,實在沒有傳說中如此可怕。

  或者說,何怕之有?

  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提倡——死,祭之以禮。可見這一舉動完全符合儒家的標準。

  我向來覺得,對鬼神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再怎麼也壞不到哪兒去,所以我覺得中元節和盂蘭盆節,實在不是個需要害怕的節日,但敬是必須的。

  至於萬聖節,我方才搜了搜資料,如今所指萬聖節其實應該叫萬鬼節,萬聖節是教會為了紀念逝去的教徒而設立的節日,而且日期應該是11月1日。 (說法太多,在此節選一個。)

  而如今的萬聖節,實在是個讓人過度消費的節日,本來是地地道道的鬼節,大家應該望而生畏的,卻全都換上了奇裝異服,都不知道是人是鬼。在主題公園裡玩得不亦樂乎。

  說到底,或者是因為商家的推動吧,萬聖節有奇裝異服、吃糖和開派對的習俗,實在是個極佳的商機。而中國的中元節和盂蘭盆節呢,可能是因為在大晚上的燒紙錢實在是太過陰森恐怖,於是變成了恐怖片的最佳題材,而漸漸失了原本的意義,又淪為了萬聖節的陪襯,加入了中國鬼怪元素的萬聖節主題公園,讓人一起消費,而忘了對先人的追思和敬畏之情。

最後的安眠

在《犬夜叉》裏面,桔梗的妹妹說,需要墳墓的人不是死人,而是活人。死去的人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可是活人需要一個慰藉,需要一個可以避風的港灣。君不見電視劇裏面總有這樣的情節,某人受盡他人的誤會,有冤無路訴,便跑到一座墳前痛哭。

而這個情節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例子,應該是《灰姑娘》,灰姑娘受了委屈,跑到親娘的墳前哭,居然還有一段奇遇。但在現實生活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墳墓裏的人,也曾經是個活人。

於是史上最著名的一個人,修了一座大墳墓。當年數萬人的猩紅,變成了今日的奇跡。只為了一個人。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千秋萬代;有人說他是暴君,殘虐不仁。

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到了這個人是誰。

他活著的時候為自己修了這座墳墓,只為了自己躺進去的時候更舒坦,再在地下享受帝王生活。

所以你看,墳墓是為活人而服務的。

而死人什麼都不知道。

古時候的女人死了男人,都要自稱未亡人。意思就是在生理上這個女人雖然還活著,可在社會上來看,或者其本人心理上來看,她已經死了,跟著男人到了陰曹地府了,所以她要為男人守寡,不再嫁人。把所有有關男女的情感,用一個姓氏一同封了起來,成了愛情的墳墓。就等著肉身消亡,離開陽間的這座墳墓,再到陰間再續前緣。

那這座墳墓又是為誰而設的呢?逝去的男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座愛情的墳墓,只是為了活人,為了女人那點可憐的尊嚴,或者說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對女人的碾壓。

還是為了活人。

陸遊的《示兒》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那座墳墓似乎變成了陰間和陽間的一個通訊器,只不過是單方面通訊,或者偶爾還來點雙方面的親切友好會談。

陸遊半個身子埋進了黃土,自覺大去之期不遠矣,只好告訴兒子,咱們啥時候打了勝仗,記得到墳前告訴你爹,那我也就能含笑九泉了。

可陸遊也知道啊,死去元(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是一個愛國詩人對於這個國家的最大留戀,連死去都不捨得,放心不下。

我曾經去過廣州的七十二烈士陵園,那時候我還小的很,活潑好動的孩子得擺出一副嚴肅的神情來,給烈士獻花。

那個地方貌似還有一個什麼名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那時候太小,感覺不到那種壯懷激烈,不似如今看到國殤墓園便好似要落淚,看到那些老兵回家的故事,更是忍不住潸然淚下。

好似懂得了那些墳墓的意義,也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這些墳墓便是那些英靈的歸處。

但這應該都是我這個活人的一廂情願。

因為有執念,所以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冥界。

相信通過那座陰宅,就可以和住在裏面的人交流。

相信只要把這房子修得更好,就可以和生前一樣。

相信靈魂會看到一切,所以要謹言慎行,不然他日就無臉面對。

相信即便死去了,也可以繼續關心著最愛的人和物。

然而這都不過是執念罷了。

大大小小的執念,大大小小的墳頭。

最後的安眠之處。

海東青

  海東青這種鳥,據說是矛隼,一種兇禽,但確實是個什麼物種,其實誰也說不好,眾說紛紜,反正是一種神駿非常的鳥。據說是滿族人的祖先所崇拜的圖騰,自春秋戰國就已經來到了中原,海東青一名還是出自孔子之口。


由於海東青的稀少,在古代抓到了海東青的人甚至可以免去死罪。然而被抓到的海東青卻會最終被人類馴化,為人類捕抓獵物。


於是我說了半天是要講什麼呢?海東青的簡介其實到此為止了,我要說的是《徐霞客遊記》,請不要驚訝於話題轉變之快。


我對徐霞客神往已久,卻一直未曾真正看過其著作,直到近來看了另一本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雖然沒有專門為了徐霞客寫一個章節,但卻在後記那裡提到徐霞客。作者為什麼要提到徐霞客呢?


這裡先簡介以下徐霞客吧。大名徐宏祖,職業旅遊家,出身書香世家卻不出仕,這大概是第一個異數,第二就是古人的家族觀念很重,而他居然在父母仍在堂之時便離開了家門四方遊歷。


古代的文人都以出將入相為大任,可徐霞客偏偏不,以很多人來看,其實徐霞客是個落魄無用的書生,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泯泯然眾人。


我記得之前有一道閱讀分享的題目問,有人認為環遊世界是浪費人生,有的人則認為這很不錯,原文我忘了是什麼,總之是這個意思。我覺得說浪費人生的人要么是沒本事去旅遊的人,要么就是那種自以為自己是人生導師的人。每個人選擇的人生道路都不同,但無一例外的,目的都不過是求一個圓滿,指責別人的同時以為自己好像過得很有意義,實在是五十步笑百步。


那麼我們再回歸到《徐霞客遊記》這本書上。我看了其中的七星岩遊記。徐霞客的文筆優美毋庸置疑,他在描寫鐘乳洞中的一條天然而成的石鯉時如此寫道:有石鯉魚從隙懸躍下向,首尾鱗鰓,使琢石為之,不能酷肖乃爾


而且徐霞客頗有批判性思考和科學探究精神,他在其中寫道:獺子潭,導者言其淵深通海,未必然也。有潭,淵黑一如獺子潭,而宏廣更過之,是名龍江,其蓋與獺子相通焉。可見徐霞客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他的旅遊經驗令他懂得更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便是此理。


當然,我不是在做閱讀理解,說這些也許枯燥了些,旅行應該有一些更精彩的東西,比如說探險。


徐霞客在七星岩遇到了一個洗衣服的當地人,告訴他從一個水洞的上面進去別有洞天,但因為水位高低的問題,只有冬天的時候才能安全的過去,而現在卻不是最好的季節。徐霞客果斷的選擇進去了,於是他看見了更美好的景色,舞球的獅子,卷鼻的大象,長頸凸背的駱駝(鐘乳洞)。徐霞客並沒有走到水洞的更深處,不過是因為當地人的阻撓,加上出於安全考慮,不然他大概會更加深入。


徐霞客為什麼要四方遊歷呢?我不知道,就像海東青也不會知道為什麼它生來就要在天空翱翔一樣,我覺得這應該是一種本能。徐霞客不是張騫或者鄭和,奉旨旅遊,公款消費,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沒什麼偉大的理由要去四方遊歷,只是因為他自己喜歡罷了,然後他遵從了自己的本意。


這樣的理由很沒營養,寫通識科的報告時,老師說研究原因不能寫我喜歡之類的理由,但其實就是這麼個看似沒營養的理由,撐起了那些世界巨人。海東青不會知道自己飛翔的姿勢如何優美,毛色如何漂亮,反正牠喜歡去哪兒就去哪兒。


徐霞客就是野外的海東青,鵬程萬里而不受拘束,他帶著對旅遊的熱誠,然後很是豪邁的說走就走了,什麼科舉,什麼高中狀元,在他看來都不過是糞土


通俗一點說一句,千金難買爺高興。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要在最後提到他的原因,我們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兒,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去做某些事兒的原因。


很多人以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是很快樂的一件事,但其實未必,只是你的喜悅蓋過了你的痛苦罷了,有時候你甚至會很清晰地感覺到痛苦的存在。可誰讓你喜歡呢?忍下痛苦,才有歡​​喜無限。


徐霞客在旅途中也同樣會經歷痛苦,生離死別,土匪攔道,甚至戰亂。


徐霞客在旅途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然而在七星岩之行他還有個叫靜聞的小伙伴。靜聞是一個僧人,與徐霞客結伴前往雲南的雞足山朝聖。後來靜聞在廣西圓寂,徐霞客帶著他的骨灰到了雞足山。靜聞與他不知是否能算好友知己,但畢竟結伴同行,交情匪淺,就這麼看著朋友的懷恨離世,無疑是痛苦的。但他還是選擇的繼續走下去,把靜聞帶到了雞足山。


在旅遊的過程中,你會看見很多讓你很振奮或者讚歎的景色,但跋山涉水也許會給你帶來更大的痛苦,而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除了對那景色的嚮往之心能支撐著你之外,還有什麼呢?


是平常心。徐霞客走過的地方也許我們都聞所未聞,七星岩記中他也曾寫道,他想登上一個山洞看看,他猜那里或許會有奇景,但最後卻不能成事。如果是你會怎麼樣呢?會失望還是會抱怨呢?徐霞客只是「余乃下倚松陰」。


徐霞客對一些錯過了和遺漏了的景色會想方設法地去補遊,甚至在不同的季節再去一遍,他實在是個執著的人。但他同時擁有平靜,故而他可以忍受那些不如意和痛苦,走下去,把自己喜歡的事進行到底。


折了翼的海東青很是可悲,它們被人類所奴役,做違背其意願的事;而自由的海東青或者更危險,不僅僅要忍受風吹雨打,而且還要小心人類的目光,但隨心隨緣而動,天高海闊。


你要做哪一種海東青?

忽夢少年事——碧海潮生曲

想想,一些TVB典的集其我也看不少,版的《射雕英雄》、版的《神雕俠侶》、汪明荃的《千王之王》、周潤發的《上海》……我都不清楚自己看了多少遍,而且都是小候看的。
了一首歌,叫碧海潮生曲,的是黃藥師,借了黃藥師的曲目。是我始回憶這個記憶中的老邪。
我印象中的老邪,一出候已老者了,但武功高,霸邪行,行事不。他看不上郭靖的憨直,一度氣結。他和周伯通直就是冤家,相也甚是有趣。他和楊過的忘年交,支持楊過和小女的婚事,也可一此人狂傲,不屑世俗法。
是基本印象,然后我再追了一下他的情。
夫人是冰雪明,可目不忘的女子,容顏艷麗。她他默了九因此而心力交瘁,在生產黃時難產而死。
然后黃藥師呢?身未再娶,在桃花島畫牢。

有情節說黃藥師是因為練《九》而立誓不不踏出桃花一步,但我更寧願他是夫人。因若按情看,他縱沒練成《九》,他也尋黃蓉而離島,打破了自己的誓言。可他並不為執著於此,也是,但夫人因此而死,他大概也是看淡了的。
的故事我是按照版的情回的,原著我實則未曾看,但也不妨黃藥師痴情多情之人。
他把她置冰窖之中,多年以后,仍然容如生。他准了一艘花船,船底卻沒有做好,想要和她一起深埋海底。那冰冷的世界,不用怕,有我。
我再幻想了一下他之前的故事。兩個衕樣聰絕頂的人,是何等默契?夫人只是文弱女子,而黃藥師卻是笑傲江湖的人物。但她應該個極為機敏的女子,不因纖弱而落了下
黃藥師在金庸下是個挾青衣,方巾的生模。他是何等的神仙眷
世上比夫人更好,更明,未必有,黃藥師這灑脫的人物,此生她拘桃花
我在想,若蓉,黃藥師會怎么
蓉集父母的一身,古精怪,善觀顏察色。有一金庸不知是否曾,但我應該肖其母的。
如果蓉,夫人大概不死,但若蓉,黃藥師會隨她而去吧?那艘船,一放就是多年,若非后有人用(在不得是了……),大概知道黃藥師的情深。

我已不清黃藥師夫人正式下葬,離開桃花,逍。我猜是在蓉成婚之后?也始他是望的,用全力留住她的肉身,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到后,他大概是想和她一起看,他的女兒長大出嫁,然后容赴死。但時間,或者說黃蓉,慢慢解了他的心,他花了多年來轉身,終於圓滿
無從得知他情路,但我相信夫人絕對個極強大的女子,不在武力,而在心。黃藥師的痴情多情不是自年少知的懵懂浪漫,他是一成熟的男子,他明白是什么。
多情的人應該可以分為兩種,一黃藥師,多情而專於一二人,他人來說便是情;一,再多的情,分到太多人的身上,也就是情了。
黃藥師這般男子,實則間難求,然才華橫溢,但他的狂傲和不乖僻,在也不是是人就吃得住的。

讀张宗昌詩

張宗昌這個人,如果不是對民國近代史有所認識的,大概是不認識的。這人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放牛娃(出身倒是和朱元璋一樣哈哈),後來一步步走上了軍閥之路,盤踞山東。

軍人出身的詩人古已有之,遠了說有岳飛、辛棄疾,近了說有毛澤東,詩作都是氣勢磅礴,氣象萬千。而張宗昌這個人又如何呢?我只能說,很有特色。和前文提到的,哪怕跟他一個出身,自學成才的朱元璋比較,張宗昌的詩委實很有特色。下面我摘錄幾首。

笑劉邦

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

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大風歌/仿劉邦《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游蓬萊閣

好個蓬萊閣,他媽真不錯。

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

靠窗擺下酒,對海唱高歌。

來來猜几拳,舅子怕喝多!

  的確很有特色對吧!據說張宗昌之所以會寫這麼寫詩,是因為覺得自己管著孔聖人的家鄉(山東),怎麼也得帶點斯文,於是一番學習後,就寫出了這些作品。

  照理說其實還是學的不錯的,雖然文采欠奉。上面的數首詩,都是押了韻的,這點還是不錯的,雖然不是一韻到底。至少我寫詩一向覺得押韻什麼的最麻煩了,更不用提什麼平仄了(雖然我看張宗昌也不會管這個……)。再看最後一首,遊蓬萊閣,第五六句還有點對偶的意思。

  或者你覺得我在瞎點評,就這麼個人的詩有什麼可讀性?這話其實也不無道理,只是讀張宗昌的詩,語言雖然粗鄙,什麼髒話都有,可《大明湖》這首詩,卻是有趣的很。

  濟南大明湖,不知多少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呢?可張宗昌這首詩呢,卻刻畫了一個很生動的夏天大明湖的景象,蛙聲荷塘。

  蹦跶這個詞用得也極為有趣,粵語系的人大概不知道是個什麼意思,其實你看這兩個字都從足字部便知道了,再加上蹦蹦跳跳這個詞,意思應該也明了了。然後再加上前面的一字「戳」,這個就是用手指用力地觸碰到某個點上,也就是粵語裏說的「督」。

  這個情景其實很是生動有趣,開滿荷花的大明湖,裏面有幾隻蛤蟆,用手一戳,它們就蹦跶蹦跶的走了。

  張宗昌這個人的功過我在此不談,讀他的詩,雖然沒什麼文采,但也有其有趣之處,把文章寫成這個樣子,卻還能流傳至今的,實在不多,偶爾也見其樸實之趣,雖然無那些著名的軍事詩人的氣勢磅礴,但卻有一種鄉土的感覺。張是農民出身,撇開軍閥的身份,這其實就是農民的作品,很真實地反應了農民眼中的世界,也許沒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但也有蹦達蹦達的蛤蟆。

  偶爾見之,聊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