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談兩代文化差異

說起龍應台女士,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位來自店灣的女作家筆下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以<目送>最為著名,而今次非常有幸可以拜讀<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亦是首次讀龍應台的作品。
這本書是以龍應台與大兒子安德烈間的書信往來,由三十六封信集結成書。龍應台女士以母親的身份與身在異鄉的兒子安德烈展開長達三年的書信對話,了解彼此之間的內心想法,讓兩代人之間原本冰冷的親子關係,產生了互動和許多共同的話題。透過一來一往的書信溝通,知道我們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平日的玩意兒,在老一輩眼中究竟是如何看待的。
對於安德烈,在我眼中的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年輕人,從他與母親的書信中,給人一種獨立,時刻關心社會各議題和國際的感覺。也許因爲安德烈特殊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今天的他,在出身八個月後便遷往瑞士及德國,於德國接受教育,直至長大成人,他受外國很多不同因素影響,因此安德烈的人格發展、價格觀確實與我們亞洲的年輕人有所差異,一邊諗書也一邊玩樂,成熟既穩重,又不失專屬於年輕一代的俏皮。
在現今社會上,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一代前衛的觀念與年長的父母保守的觀念早已南轅北轍,大有不同。相信還願意乖乖坐在書桌上寫信給母親的年輕小伙子已經寥寥可數,甚至沒有,十八歲,這個正值輕狂叛逆的年紀,很多人都選擇和朋友知己在外狂風作浪,輕狂一番,而非定期用書信與母親分享着生活,這種看似微存管束的生活,深信無人喜歡,連我也不例外。從十八歲至二十一歲,三年的時間,安德烈和龍應台仍舊持續用書信來往。沒有半途而廢,也沒有虎頭蛇尾,確實令人佩服。
眾多的書信之中,可以發現隨時間的流逝,即使身隔兩地,透過互相的對話,使母子之間的關係從疏離變得逐漸拉近。當中兩代的文化、價值觀的交流,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成長變化的一次交流,讀者又想著那些書信的內容,雖不至於要落淚,但於那細膩文筆之間流露著感情,牽動了我的思緒,深深叫我動容,讓我反覆思量不已,體會深刻。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很微妙,當中的差異可以很大,但只要互相多溝通,總會增加了解。龍應台學著躺開心胸,努力了解安德烈的心中所想,最後卻只得兒子的一句無情的回話,站在母親的角度來說,她的努力似乎未能令兒子接納自己,同時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似乎是一個很難的方法,一位母親從小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但不過是眨眼間,孩子便長大了,說要飛起來,又設法離開母親,這叫作為母親的怎麼適應呢?愛子之心,面對孩子的冷言冷語,而作為孩子的又未明白母親由始至終的愛意,這究竟還是兩代人之間有所差異吧。

在〈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談兩代文化差異〉中有 1 則留言

  1. 母親雖然已經過了五十歲,但無論是她說的話、她的知識都跟這一代的年輕人很相近。時不時會跟我們說些十幾年前的詞彙,我們也常常跟她說起最近的新聞,表達我們的想法。雖然我們不會因為相隔很遠而以書信往來,但我們一家人的感情都不輸龍應台跟她兒子的。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