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淺談(I)

信長之野望、三國無雙、FUJISTU、MONTBELL、SONY、松下、樂聲,很多的人,至少我,每天都脫離不了日本。

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其實日本是太平洋的島國之一,它是位於破壞性板塊邊界的火山島,長年累月下形成四大部份,即北海道(北端)、本島(中部)、九州(南部)及四國(西部),我們說日本,除了想及他們對生活都有很細緻的態度外,很容易會聯想起地震、海嘯,的確,日本是遭遇亞洲地區地震及海嘯數量最多至地方之一。每天生活在自然災害下的民族,由古至今,漸漸發展出一套獨有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或可稱之為「大和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核心,以日本的俳句(日本文學的一種文體)作解,即「櫻花是花,人是武士,色空俱寂,人是無常」可解,對日本人來說,生命脆弱得如櫻花般,然而即便如此,櫻花落下一刻亦曾閃爍,是故生命、自然,均為日本人所愛護(君不見動畫鬼太郎、千與千尋、夏目友人帳均描寫了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往還,而自然在日人眼中,均具靈性(日本宗教神道教的主張)故珍視生命的一剎,可為古至今日本之核心矣。

而大和民族和其他種族一樣,有他們遠古的傳說,如《古事記》一書記有天照大神、须佐之男,他們是日本人的先祖,而由他們開始,始有天皇的出現,天皇是一脈相承的,古往今來,天皇也是同一家,故日本皇室有所謂「萬世一系」之稱。原始的日本人,他們也會使用鐵器及耕作,這個時代被稱為繩文時代,而這些日本原住民其實只佔了日本人很少的一部份,事實上,現代的日本人,他們的血統大多為中日韓三個種族的混和,儘管如此,「大和文化」還是包括了所有不同種族的日本人。(相同血緣、姓氏、文化構成了他們的身份認同)

然後在中國的史書《三國志》中,我們能看見部份古日本與中國(當時魏國)接觸的記錄,當時的日本國,大概是被稱作邪馬台國。然後至唐代,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日漸頻繁(因當時的海上商貿增加),而日本的皇室希望以較優秀的文化區分皇室與平民之間的分別,於是當時日本便有大量的遣唐使來華學習,當中的王子學習唐代的《唐六典》中的三省六部制,改革了日本體系,然後是日本的以中國草書的偏旁成為了日本的文字,而日本的文學在這時大盛,當時已有《源氏物語》、《竹取物語》等小說的出現。可以說,早期的日本而有很強烈的學習風氣,這種學習風氣是基於對改善文化的需要而來。

再轉數百年,明代萬曆年間,日本政制的二元對立已十分明確,形成了天皇(作為統一象徵)、幕府將軍(權力、軍權持有者),當時為日本的戰國時代,戰國一統後,由當時的關白大名,秀吉主導下,發動了第一次侵略中國的戰爭,戰爭以失敗告終,有德川氏奪去秀吉之權,成為新一代的幕府將軍。然後,日本同樣經歷了列強的強行入港,於18世紀未,有所謂黑船佩里事件,迫使當時的日本國開放港口,然而此事件發生後,日本並無拒絕向外國交流,反而多加習外國之堅,如明治時期,明治天皇下令從未飲用牛奶的日本人要開始飲用牛奶,令日本人的身體質素得以提升。列強的奇技確實有用時,他們盡量的去翻譯西方書本,這種能夠急速適應的特點,或許只有日本如此,而這個特點,與中國相比較下便更加明顯(特別是明末清初之際),或許只是因為島國經常受天災影響,故有需要盡快找尋更好的生活方式所致。

而回到戰後的日本,當百廢代興之際,美國不斷扶持日本,希望以經濟操縱日本,令日本成為遠東的一個戰略基地,故美國不斷將日圓推高,然而於90年代泡沫爆破,經濟的不景,失業率加劇,往後十年,被稱作「迷失十年」,年青人失業,社會對年青人的期望過高,現實卻殘酷,故新生代日本有各種地下文化,或許是對主流家長式期望與現實為會不相符的一種反抗。(地下樂隊將追求音樂(不為家長所忍受)的理想放在地下,因他們認為公開演出,並不會得到社會大部份其他人的認同;而宅男問題,則是不能符合社會期望,故情願放逐自我的族群)

在我看來,日本的民族是深刻的,說深刻,是指他們對生命看得比所有深刻,這或許是從武士道或俳句中所得的印象。說文化難以入手,是故僅能從地理及歷史切入,而日本文化所包括亦眾多,故亦留後再談,還望讀者見諒。

在〈日本文化淺談(I)〉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