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

  海東青這種鳥,據說是矛隼,一種兇禽,但確實是個什麼物種,其實誰也說不好,眾說紛紜,反正是一種神駿非常的鳥。據說是滿族人的祖先所崇拜的圖騰,自春秋戰國就已經來到了中原,海東青一名還是出自孔子之口。


由於海東青的稀少,在古代抓到了海東青的人甚至可以免去死罪。然而被抓到的海東青卻會最終被人類馴化,為人類捕抓獵物。


於是我說了半天是要講什麼呢?海東青的簡介其實到此為止了,我要說的是《徐霞客遊記》,請不要驚訝於話題轉變之快。


我對徐霞客神往已久,卻一直未曾真正看過其著作,直到近來看了另一本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雖然沒有專門為了徐霞客寫一個章節,但卻在後記那裡提到徐霞客。作者為什麼要提到徐霞客呢?


這裡先簡介以下徐霞客吧。大名徐宏祖,職業旅遊家,出身書香世家卻不出仕,這大概是第一個異數,第二就是古人的家族觀念很重,而他居然在父母仍在堂之時便離開了家門四方遊歷。


古代的文人都以出將入相為大任,可徐霞客偏偏不,以很多人來看,其實徐霞客是個落魄無用的書生,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泯泯然眾人。


我記得之前有一道閱讀分享的題目問,有人認為環遊世界是浪費人生,有的人則認為這很不錯,原文我忘了是什麼,總之是這個意思。我覺得說浪費人生的人要么是沒本事去旅遊的人,要么就是那種自以為自己是人生導師的人。每個人選擇的人生道路都不同,但無一例外的,目的都不過是求一個圓滿,指責別人的同時以為自己好像過得很有意義,實在是五十步笑百步。


那麼我們再回歸到《徐霞客遊記》這本書上。我看了其中的七星岩遊記。徐霞客的文筆優美毋庸置疑,他在描寫鐘乳洞中的一條天然而成的石鯉時如此寫道:有石鯉魚從隙懸躍下向,首尾鱗鰓,使琢石為之,不能酷肖乃爾


而且徐霞客頗有批判性思考和科學探究精神,他在其中寫道:獺子潭,導者言其淵深通海,未必然也。有潭,淵黑一如獺子潭,而宏廣更過之,是名龍江,其蓋與獺子相通焉。可見徐霞客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他的旅遊經驗令他懂得更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便是此理。


當然,我不是在做閱讀理解,說這些也許枯燥了些,旅行應該有一些更精彩的東西,比如說探險。


徐霞客在七星岩遇到了一個洗衣服的當地人,告訴他從一個水洞的上面進去別有洞天,但因為水位高低的問題,只有冬天的時候才能安全的過去,而現在卻不是最好的季節。徐霞客果斷的選擇進去了,於是他看見了更美好的景色,舞球的獅子,卷鼻的大象,長頸凸背的駱駝(鐘乳洞)。徐霞客並沒有走到水洞的更深處,不過是因為當地人的阻撓,加上出於安全考慮,不然他大概會更加深入。


徐霞客為什麼要四方遊歷呢?我不知道,就像海東青也不會知道為什麼它生來就要在天空翱翔一樣,我覺得這應該是一種本能。徐霞客不是張騫或者鄭和,奉旨旅遊,公款消費,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沒什麼偉大的理由要去四方遊歷,只是因為他自己喜歡罷了,然後他遵從了自己的本意。


這樣的理由很沒營養,寫通識科的報告時,老師說研究原因不能寫我喜歡之類的理由,但其實就是這麼個看似沒營養的理由,撐起了那些世界巨人。海東青不會知道自己飛翔的姿勢如何優美,毛色如何漂亮,反正牠喜歡去哪兒就去哪兒。


徐霞客就是野外的海東青,鵬程萬里而不受拘束,他帶著對旅遊的熱誠,然後很是豪邁的說走就走了,什麼科舉,什麼高中狀元,在他看來都不過是糞土


通俗一點說一句,千金難買爺高興。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要在最後提到他的原因,我們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兒,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去做某些事兒的原因。


很多人以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是很快樂的一件事,但其實未必,只是你的喜悅蓋過了你的痛苦罷了,有時候你甚至會很清晰地感覺到痛苦的存在。可誰讓你喜歡呢?忍下痛苦,才有歡​​喜無限。


徐霞客在旅途中也同樣會經歷痛苦,生離死別,土匪攔道,甚至戰亂。


徐霞客在旅途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然而在七星岩之行他還有個叫靜聞的小伙伴。靜聞是一個僧人,與徐霞客結伴前往雲南的雞足山朝聖。後來靜聞在廣西圓寂,徐霞客帶著他的骨灰到了雞足山。靜聞與他不知是否能算好友知己,但畢竟結伴同行,交情匪淺,就這麼看著朋友的懷恨離世,無疑是痛苦的。但他還是選擇的繼續走下去,把靜聞帶到了雞足山。


在旅遊的過程中,你會看見很多讓你很振奮或者讚歎的景色,但跋山涉水也許會給你帶來更大的痛苦,而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除了對那景色的嚮往之心能支撐著你之外,還有什麼呢?


是平常心。徐霞客走過的地方也許我們都聞所未聞,七星岩記中他也曾寫道,他想登上一個山洞看看,他猜那里或許會有奇景,但最後卻不能成事。如果是你會怎麼樣呢?會失望還是會抱怨呢?徐霞客只是「余乃下倚松陰」。


徐霞客對一些錯過了和遺漏了的景色會想方設法地去補遊,甚至在不同的季節再去一遍,他實在是個執著的人。但他同時擁有平靜,故而他可以忍受那些不如意和痛苦,走下去,把自己喜歡的事進行到底。


折了翼的海東青很是可悲,它們被人類所奴役,做違背其意願的事;而自由的海東青或者更危險,不僅僅要忍受風吹雨打,而且還要小心人類的目光,但隨心隨緣而動,天高海闊。


你要做哪一種海東青?

突破機構” 閱讀城市贈書回收計畫”書籍推介比賽得獎作品

冠軍 4E 胡麗琪

書名:《體驗自然-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

我選此書的原因是…

在香港,人們的生活節奏急速,學生為了在測驗、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每天放學後都要補習,大人為了賺錢養活家庭,過好生活,每天都勞碌工作,生活壓力非常大。在香港這個城市,好像失去了笑容,人們不懂得如何放鬆自己,每天都皺着眉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離,所以我希望藉着這本書,向人們介紹各個郊野公園,讓他們與家人、朋友一同去遊覽,放鬆心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香港這個城市尋回笑容。

 

季軍 4E 盧泳霖

書名:《不怕危機,才有轉機》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其生活節奏急促,而且市民之間的競爭十分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港人往往難以得到空間去讓自己發洩不滿及令自己輕鬆一下,導致他們的精神經常繃緊著。若一不小心遇上挫折等危機,其所繃緊的情緒就會一觸即發,變得一蹶不振。我所選的此書以文字簡潔的小故事,向讀者說明道理,令他們明白:「『危機』二字中隱藏著『轉機』」。沒有人願意遭遇危機,但危機卻往往在我們的身邊潛伏著。當危機發生,我們不應消極沮喪,反應積極尋找危機中的轉機,走出危機,向更美好的未來出發。

 

優異獎 5D 袁佩琪

書名:《剩食》

於二零一三年,香港的「食物渣滓」佔都市固體廢物的四成。香港人暴殄天物的習慣實在太不要得。由於生活在香港這個幸福的城市,香港人漸漸變得不懂得珍惜食物。而這本書就能深深喚醒我們浪費的習慣並教導我們減少廚餘的方法,救救地球!

 

優異獎 5D 盧志玲

書名:《小屋》

這本書是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帶給讀者極大的啟發與撫慰。我們每個人都因不同的事物而感到失落,有著自己的小屋。如果我們一直拒絕面對內心的小屋,就無法感受到人生的希望。因此我推介這本書給香港人希望他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心。

 

優異獎 4A 鍾力恒

書名:《香港風格》

這本書講述香港的建築風格。在這短短的十數年間完全改變,一些舊有建築,被不同的高樓大廈取代;作者認為政府沒有保留這些有特色的回憶,我希望能借此書,讓人們反思這樣做是否合適,令人們嘗試去保留一些舊有建築,不會為了發展,而將它們破壞。

 

 

同學可到學校圖書館網址查閱圖書相關資訊。

「天生大話精」剖解

  梁振英出任香港特首,短短數月,民望持續低落,其多項施政及對示威集會作出的回應,均被指摘其在玩語言藝術,甚至有人指斥他是「天生大話精」。

 

 

 

 

 

 

 

 

 

(特首公布,學校可自行決定開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可自行決定是否獨立成科,還可以自行決定科目的方式及時間。)

 

  講大話欺瞞市民,絕不是梁先生的專利。我們早已習慣政客滿口謊言,巧言令色。不過,他們都是有目的、有限度地說謊,跟所謂的「天生大話精」還有好一段距離。

  甚麼是「天生大話精」呢?我滿懷疑問的翻開《天生大話精》(Born Liars: Why We Can't Without Deceit)一書。作者伊恩萊斯利(Ian Leslie)是位英國作家,其前作《身為總統》(To be President)被評為對奧巴馬上台的政情氣氛,分析最為獨到的著作之一。讀了十數頁,我赫然發現,「騙子」豈只梁先生一人!原來只要是人,便無法擺脫謊話,人人都是「天生的騙子」!

 

 

 

 

 

 

 

 

 

 

 

(Ian Leslie:"Born Liars: Why We Can't Without Deceit", Quercus, 26.05.2011.)

 

謊言能促進文明?

  萊斯利認為,「能夠說謊」是人類得以發展文明的關鍵。此看法並非本書作者首創。人是符號動物,能使用符號以傳遞思想。這既成就了文化,也令謊言成為可能。但,「能夠說謊」跟「常常說謊」是有很大分別的。以藝術家為例:文化、藝術不離虛構,藝術家虛構作品,總會事先明示,甚至刻意透過虛構呈現真實。他們的「假」與其說是真假之假,還不如說是「假借」之假。是故,藝術家終究與騙子有別。

 

善意謊言說不得?

  據萊斯利分析,西方傳統倫理學視說謊為絕對的不道德,這是對《聖經》的過分詮釋。再者,中世紀聖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學教化,把個人潔淨和完美德行高舉於人際關係及社群利益之上,才會連「善意謊言」也否定。

  上述「道德主義謬誤論」中,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謀殺者來敲門」:假設,你收留了一位正被追殺的朋友在家。一天,追殺他的人走到你家門前,向你查問汝友下落。這時,你會否說謊,以保友人一命?堅持說謊是絕對錯誤的倫理學家,即使友人刀鋸臨頸,他們也不會違背原則騙人。

  作者卻認為,當考慮到人際和社會關係的維持、和諧等需要,說謊便不該被排斥,甚至成了某種需要。作者甚至認為,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傾向對說謊不以為忤,並將之歸因於儒家文化傳統。

 

「河蟹」豈是真和諧?

  真懂儒家的人自曉其箇中錯漏。「誠明」是中國傳統的大學之道,哪有不重真誠的道理?誤以「河蟹」為真和諧,洋人真被當代中國之現實欺騙了!

  說謊之所以有時被容許,是因為有更高的道德價值要維持,不代表說謊本身是正確的。其中分別,各位不妨參閱嬈嬈的《說謊的藝術:謊言也要說的很智慧》。

  有人認為自己有權說謊,甚至把其謊言都扭曲為「善意謊言」。這些人無非過分自信,同時又無法肯定「真我」。問題不在於謊言是否真的令人心理健康、促進人類文明等,即使人人生來都會說謊,當你以這個「事實」作為你說謊的藉口,你便陷入被責難的深淵。

 

 

 

 

 

 

 

 

 

(嬈嬈:《說謊的藝術:謊言也要說的很智慧》,就是文化,07.07.2010。)

《不存在的女兒》

  《不存在的女兒》講述著醫生大衛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替太太接生,卻發現雙胞胎之一的女嬰患有唐氏症,而大衛為逃避問題和保護太太而說出一個善意的謊言,欺瞞人亦欺瞞,但大衛的處方式卻帶來一個悲劇──令家庭破碎。

 

    逃避問題是現時社會上許多人的處事方式,而身邊的朋友中,他們遇到困難時亦會逃避問題,當他們遇到困境或挫敗時就會自怨自艾,不會正面去面對困難或想辦法解決,選擇逃避,但這樣只會令事情惡化,當他們醒悟時為時已晚,可能達到無可挽救的地步,事情只會加劇。逃避問題的處事方式在社會上隨處可見,如在金融海嘯下生意失敗,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而選擇上輕生的道路,但事情卻未解決,只是當時人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自己可以不為世事煩惱,但是妻兒卻要收拾丈夫遺留下來的問題,這只會拖累身邊最親的人,亦令一個家庭破碎。

 

    這樣的事情在社會上隨處可見,逃避問題可以令自己感受到一個短暫的快樂,但後果只會令自己感受到更痛苦,逃避問題還不如正視題,真正的把問題解決,亦會放下心下心中的大石。

 

    大衛除了逃避問題外,亦對太太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但善意的謊言是經過一層美麗的糖衣包裝而成,當把糖衣除去,裡頭包裹住的是一個惡果。「善意的謊言」是個人單方面自私的想法,而對方卻會受到這些謊言而令到自己要面對一個一個的困難,如對一個成績在中等水平的同學表示他的成績很好,將來進大學一定沒有問題,這話聽在對方耳中,雖然會令對方沾沾自喜,但這話令對方受迷惑,亦令對方會受到傷害。謊言就是謊言,不必分善意或惡意,謊言永遠都是欺騙別人欺騙自己,拆穿了永遠是一個惡果,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道出謊言還不如道出事實,儘管對方可能受到傷害,但那傷害只是短暫的。

 

    逃避問題和說出謊言,只會把問題惡化,大衛這種處事方式,令自己和家人的深感痛苦,用偏激的方法來麻醉自己,這都是逃避問題和說謊所帶來的惡果,只有正視問題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浪蕩澳洲365天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名言,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有的時候,若然要埋頭苦幹地窩在房間裏學習,讓不明白的東西侵蝕自己的頭腦,讓自己的頭腦更加渾濁,那倒不如親身體驗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令自己見識得更多,增廣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才會學得更多!

浪蕩澳洲365天這本書,應該可以稱得上是旅遊書吧。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並不是書中美麗的相片,而是作者的那股蠻勁和夢想。還記得周星馳有一句著名的台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作者為了自己幾個簡單的夢想,便毅然決定到澳洲體驗一年的流浪生活,只用上了港幣六千元及一個「打工遊學簽證」便去踏遍澳洲的每一個地方,去見識這個世界,擴闊自己的視野。對於作者有信心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令到我這個仍未有勇氣去向自己的夢想踏出一小步的人感到很羨慕。也許,做人更需要有勇氣及信心,否則可能仍會一事無成,原地踏步,就像我一樣。

在浪蕩澳洲365天這本書中,我覺得最感動的地方,不是作者能找到跟自己有著同樣目標的人,去一起完成這個旅程,更不是作者能在他鄉找到個認識的人,而是作者學習跟身邊的人說再見的時候。一個不善辭令的人,要跟一起流浪多時的朋友說再見時,實在是很困難。但作者仍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跟朋友道別,要面對那種此時一別,不知何時會再相見時,那種於心頭鬱悶的感覺真的很難受。因為經歷了半個旅程後,這一別亦有可能不會再見,往後只能靠那些珍貴的回憶去思念。

看完這本書後,我知道世界之大是自己無法想像到的,當中的人和事更不能只憑自己所知道的去判斷。而且,更明白到,要實現夢想是需要自己的勇氣及信心,不能單憑空想就當做實現了。如果,我的夢想實現後,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作者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和勇氣,去世界某一個地方流浪一年,體驗一下當地的文化,令自己的生活更多采多姿。若可以的話,或許會選擇澳洲這地方,體驗作者所體驗過的生活,充實自己的見聞,以及能有機會再次享受在那藍天白雲下舒適的生活……

 

 

圖書館新書推介:《林書豪與NBA》

徐望雲《林書豪與NBA (INK刻印文學)

 

香港一直沒有很好的運動文學(我姑且這樣稱呼),那不同於運動報道、「講波」或「球評」,運動報道那是新聞,旨在報道經過及結果,「講波」旨在現場以口語講述,或夾雜評論,「球評」顧名思義,就是評論,多是報章短評。那麼「運動文學」呢,就是對於一場運動比賽以文學手法去報道,去評論,去記述,甚至去抒情,其間有客觀事實,有主觀情感,場面描寫,有心理描寫……簡言之,就是文學。

 

徐望雲這本《林書豪與NBA》一定會讓你愛上閱讀NBA,閱讀球賽。

 

就請大家試讀為快,看看徐望雲如何寫出林書豪第一次展現實力前夕的心理交戰:

 

他又看了林書豪一眼。他知道林書豪在高中時期和哈佛大學時期的戰績彪炳,也知道林書豪在金州勇士隊待了一個球季,但都是在垃圾時間上場,得分不多,也很難具參考價,這個球季開始前,從火箭隊簽他過來,主要是考慮到,以尼克現有的陣容,丹東尼想以半場為主的擋拆戰術做為主軸,而這個戰術最重要的場上執行者就是控球後衛,平常練球時,林書豪對這一戰術的體會和理解十分徹底,應該可以委以重任。

 

……丹東尼始終就拿不定主意!

 

這次林書豪眼睛直著球場每個動作,心裡卻是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他觀察籃網隊的控球後衛威廉斯(Deron Williams)開始時似乎很來勁,幾次傳導也很順,但那畢竟是在開賽之際,雙方體能都還處於高峰,但細細看去,威廉斯的運球,或許為了保護球,球離身體的間距太小,其實只要一個小小的抄球假動作,就能讓他驚慌甚至發生失誤;可是本來打得分後衛的沈波特,這次客串先發控衛,卻是沒有覺威廉斯的罩門,相當可惜,林書豪一邊看著隊友的表現,一邊心裡著急,默禱著:「教練,讓我上吧,我可以一舉擊倒威廉斯和他的籃網!」

 

但林書豪沒有看丹東尼,他知道如果丹東尼心裡有主意了,他再多看十眼,也輪不到他上場,不如將心思全副放在場上吧!他輕輕嘆了口氣,如果再沒能讓他展現自已實力的機會,甚至給了他機會,卻又沒能把握住,很可能兩天後,他就會再一次面對被釋出的命運,而下一步,就是徹底離開聯盟,去當牧師傳教了﹣﹣他其實很急:「我看得見威廉斯的罩門,我真想上去與他放對一搏!」﹣﹣想著想著,一顆豆大的汗珠子竟然從他額頭上冒出,沿著他瘦削而堅毅的臉龐滑下來。

 

 

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人

日本人學中文的能力常常讓我詫異。

前年去京都旅行買手信的時候,年輕的女店員用流利的普通話招待我,我問她是不是中國流學生,她說她是日本人,去過中國半年,學中文。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同宿舍有個日本來的女學生,九月開學的時候不通普通話廣東話,也不會寫中文,聖誕節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用廣東話溝通。後來,我收到她從歐洲寄來的明信片,通篇是簡潔明白的中文,還引用了魯迅的名言: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對於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人,我一直在追讀的是新井一二三,我喜歡讀她寫的日本,比香港作為局外人所寫的日本別有滋味。新井在香港生活過,寫過專欄,我也喜歡讀她寫的香港,我作為香港人,特別喜歡看外國人寫香港,尤其用中文寫。我引一篇讓大家感受一下日本人的中文,感受一下日本人寫的香港。

 車仔面與潮州菜  ( 引自《櫻花寓言》)

搬到灣仔新房子,忽而發現,街上到處都是車仔麵館。為什麼叫「車仔麵」?恐怕是過去推小車的攤販在路邊賣的緣故吧!油麵、粗麵、細麵、米粉,由你任選。再加牛腩、豬腸、豬紅、魚丸、牛丸、墨魚丸、蘿蔔,味道滿不錯。

味道滿不錯,但絕不是高級的東西。我覺得很有趣。如今香港人個個都很有錢,為什麼偏偏流行車仔麵館?

「既可選麵,又可選菜肉,不亦樂乎?」從日本來的朋友說。雖然每家車仔麵館賣的花樣差不多,還是有微妙的分別。每天換一家,又換在麵上放的東西,就永遠能嘗到不同的味道。

除了選擇的樂趣,吃車仔麵也有一種「懷舊」的感覺。過去大家都窮的時候,吃車仔麵說不定是逼上梁山的。現在,想吃什麼都吃得起,香港社會早已進入了日文所謂的「飽食時代」,吃東西再也不是為了填滿肚子,而是為了欣賞味道、氣氛、感覺。故意吃廉價的低級食品會刺激人的懷舊情緒,好比是穿上高級爬山裝,去梁山遠足。能賞到的不僅是眼下的風情,而且是時間旅遊的趣味。

另外,吃車仔麵也有「禁戒」的快感。今天大家都懂得營養學,該多攝取維生素、蛋白質、鈣等等,應該迴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等「壞蛋」。車仔麵一看就知道是很不健康的,是「政治上不正確」的。可是,禁果總是更加甜。自言自語說「管他什麼營養學」,大口大口吃車仔麵,我都覺得很過癮。

於是,搬來灣仔以後,我幾乎天天吃車仔麵。有朋自東瀛來,我帶他去的第一個地方亦是車仔麵館。不僅味道不錯,而且就「車仔麵現象」可以囉唆一番,真是一舉兩得。

不過,又過兩天,朋友的父母也來香港旅遊了。他們是大阪人,而大阪人是日本的廣東人,非常懂得吃,也肯為口福花錢。再說,他們以前來過香港,更不用說吃遍了神戶中華街,對一般的中國菜早已司空見慣。該帶他們去哪裡吃飯?

「我們吃潮州菜,好不好?」朋友想了一會兒,開口說。這確實是好主意。日本有得是廣東、上海、四川、北京餐館,但好像還沒有潮州館子。而且,潮州菜不油膩,用的海鮮也多,其實有點像日本菜。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門路。我給香港食家朋友打電話,讓他推薦好一點的潮州菜館。他亦給我介紹了一些潮州名菜。

昨天晚上,我帶日本朋友和他父母去了銅鑼灣一家潮州餐館,按照食家的指示,叫了鵝片、魚、石榴雞、菜脯蛋。人家特地來香港一飽口福,當然少不了紅燒魚翅和官燕之類。

真不可小看大阪人,他們一吃鵝片就喜歡得要命。後來上桌的每道菜都令他們滿意。當最後吃甜品紫米西米露的時候,先生說「日本也該開潮州餐廳」,夫人說「能吃到這麼好的東西,長壽真是福氣」。

包括半打啤酒和一瓶紹興酒,一晚的開支三千多塊港幣,這個數目,讓我吃驚得「眼睛都跳出來」(日本成語)。不過,已經退休的老夫妻,要珍惜的看來不是金錢,而是時間。既然來了香港,他們要住望海的港島香格里拉酒店,也要吃最好的。

反正,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成功地完成了做導遊的任務。父母高興、朋友也高興了,我自然也很高興了。剩下來的兩天,他們要重訪山頂、淺水灣、赤柱,晚上去文化中心聽香港交響樂團的演奏會。走之前的最後一頓晚餐已訂於文華酒店頂樓的中餐廳。

這恐怕是香港旅遊的一種王道吧。不過,已有成就的老年人去做才合適。至於跟我同代的朋友,送走了父母之後,要繼續陪我探訪灣仔的車仔麵館。我深信,這是香港旅遊的另一種王道。

最近,在書店發現了另一位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加藤嘉一是土生土長的日本八十後,2003年從東京大學法學系退學,然後到北京大學讀書, 2007年就出版自己第一本中文著作。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一個外國人從零開始到用流暢的中文寫作,其間下過多少苦功的呢?我們自小學英文,我們明白這其中的難處。 這本《中國,我誤解你了嗎?》2010年在中國內地出版, 今年年初香港出版繁體字版。這本書寫他在北京生活,所見所聞的中國社會現象,以至於中日社會現象比較,甚至論及政治。這本書的推薦序都說他將會是外交家、政治家,最近的著作《愛國賊》更顯示出他的野心了。閒話休提,先讀一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google一下,或者到學校圖書館借這本《中國,我誤解你了嗎?》。

 日本人的戀愛表達方式

我們再把注意力轉到日本那邊看看。日本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跟中國學生有著巨大差異。在東京、大阪、京都、仙台等大城市,除了本地籍的大學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外,大部分外地來的大學生一般都在校外租房住。因為,大部分大學在校園內並不為學生提供宿舍,即使提供少量宿舍也不能滿足數量巨大的外來大學生。這些宿舍一般只會提供給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以及一些體育特招生。據我所知,住在學校宿舍的外地學生應該不到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那些住在校外的學生,除了上課、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咖啡廳與同學聊天、在食堂吃個便飯外,活動地點都在校外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環境裏。日本大學生的私人生活環境相對寬鬆自由,私密空間不會受到室友的干擾,他們在愛情表達方式上不會有中國大學生近乎急切的心態。跟居住在學校宿舍的中國大學生不同,日本學生能隨時享有私人空間,這一客觀環境的差異產生了不少影響。

日本大學生離開高中,走進大學校園後,就終於離開父母,獲得了自由身份,在戀愛上同樣有激情。他們大多住在校外,跟其他大學的學生之間交往相當普遍,跨校發生的戀情也相當普遍。不過,由於所處的客觀生活環境,他們的愛情表達方式比較低調。戀愛中的人,手牽手往來於校園、商店、遊樂園之間的情景,十分常見。不過,擁抱和親吻在公共場所比較少見,除非是晚上在公園的角落裏。不僅是大學生,普通日本人一般也不太可能在公共場所毫無顧忌地擁抱或親吻。對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在公共場所擁抱與親吻是一種低素質的行為,也會有損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形象。

除了刻意回避擁抱和親吻之外,日本人在商店、交通工具、超市等公共場所,也往往會主動避免那些干擾周圍人的無禮行為。東京的地鐵安靜而有序,即使上下班高峰期,乘客們也會規規矩矩地上下車,不會大聲喧嘩,也不會發生搶佔座位的事情。當然,偶爾也會有不良少年坐在地鐵車廂的地板上大聲喧嘩,一些年輕女性偶爾也會坐在地上化妝,不過這的確只是偶然現象。這樣的人隨著日本社會封閉性的加深而增加,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但是,整體而言,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裏一般不會大聲說話,不會吃東西,也不會接電話。大家一般都在安靜地看書、看報或者睡覺。假設自己的孩子在地鐵裏任意胡為的話,家長就會當場教訓他們,有的甚至會痛駡或者動手教訓(比如我父親),還會向周圍的乘客們鞠躬、道歉。在公共場合,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以最簡單的方式明白是非對錯,這樣孩子下一次自然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大部分日本人在公共場所扮演著非常禮貌的角色,對周圍的環境也密切關注。在他們看來,公共利益高於一切,良好秩序壓倒一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注重培養國民的讓步精神,換個角度說,它是每一個國民放棄個人自由而形成的產物。

有一位大學畢業剛進入日本某家大企業不到一年的新員工鈴木隆行( 24歲),他一天的生活基本上是這樣的:

早上 7點起床,走路到附近的地鐵站,在車站前面的便利店買一杯咖啡邊走邊喝。坐地鐵大約 1個小時,下車再走 10分鐘, 9點鐘準時到公司開始上班; 12點與同事去附近的速食店吃午飯; 1點鐘繼續上班,到了 6點鐘依然還有許多工作沒做完,旁邊的上司也還沒走,就毫不遲疑地加班;加班到晚上 10點鐘,上司說:“我要走了,要不要去喝酒?”鈴木回答:“好,我去!”聽著上司的抱怨,一直喝到半夜 1點鐘,坐計程車回家, 2點鐘睡覺……

鈴木從早到晚都匆匆忙忙,循規蹈矩地遵循社會公共秩序,在公司裏扮演稱職的員工,下班後還得陪上司去喝酒,跟他搞好關係,為今後的加薪和升職鋪好路,這是日本男子的傳統生活模式。他們都把這一生活模式當做理所當然,對此不抱有任何懷疑的態度。日本人的國民性格和等級意識在這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過,在公共場所表現良好的日本男人回到家裏,卻表現得亂七八糟:亂扔垃圾,電視和音樂的聲音開得很大,屋子裏又髒又亂,幾乎連下腳的空間都沒有。年輕日本男人普遍有邀請朋友到家喝酒聊天的習慣,互相抱怨,順便發洩不滿情緒,有時甚至會喝到第二天淩晨。

女人的私人空間也好不到哪里去,照樣是亂七八糟的。她們會大嚷大叫,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她們在街頭、公司裏呈現出的溫柔可愛的面孔,那些常常受到中國男人誇獎的美德,全都消失了。一回到家,她們在自己的私人空間裏就會徹底解放出來。我相信,許多中國人只瞭解日本女人在外面的樣子,而不瞭解她們在家裏的樣子。我想說的是,她們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令人驚訝的差異,就好像帶著雙重面孔和雙重標準過日子。這是對的,否則在錯綜複雜的社會上將無法混下去。

跟日本人相比,中國人的屋子總是乾淨整潔,讓人覺得很舒適,不像日本男人的房間那樣亂得連下腳的空間都沒有。我曾到中國朋友的家中做過客,跟外面的環境差距非常大,讓我感到很吃驚。當然,也有某些中國男人的房間同樣亂七八糟。整體而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中國人普遍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間,不像在公共場所那樣大膽,回到家後反而變得很平靜,甚至很文明。我很少看到中國人會在屋子裏大聲喧嘩,喝得一塌糊塗的情景,中國人只有在外面餐廳裏才會這樣。在家裏,中國人通常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茶或者紅酒,一邊欣賞浪漫電影,享受安靜高雅的氛圍。在自己的私人空間,男性表現得很紳士,女性也非常有禮貌。我還發現,中國人在傢俱和家電上投入的金錢數目一般比較大,很少有日本家庭會買高清液晶電視。中國人在公共場所和私人空間呈現出不同的面孔,這一點跟日本人一樣,只是他們的行為剛好反過來了。

不GOOGLE一下不知道,原來加藤嘉一還是個馬拉松運動員,每天堅持跑步10-15公里。

小學生寫詩

 

 

 

 

作者:唐衡、王良和

書名:《小學生寫詩》

   --唐衡的九歲詩集

 

 

  每隔一段時間,尤其在心有鬱悶的日子,我總愛翻閱唐衡的詩。

  反常的首句:「扇子是會傳熱的」即營造出「驚奇感」。為何扇子會傳熱?扇子應是用以扇涼消暑的,小詩人怎會從反方向想到傳熱?再讀下去:「爸爸熱時我幫他扇涼 當他涼時我就熱得很」,我們不僅佩服小詩人的「想像力」,更被那反常之中的合情合理所震動,感到心靈突然一亮,不禁笑了起來──哦,原來是這樣的!這是多麼新穎,多麼有趣的聯想,怎麼我們想不到?

再讀一首:

  「當他看世界時 我們跑來看」這兩句真妙!平日,總是我們引領以待的看煙花,小詩人卻從煙花的角度去看我們,別有一番情趣!我尤其喜歡首兩句:「煙花,一世人只可看一次東西」抓著煙花稍縱即逝的特點,寫出多少珍惜塵世之意!

再讀一首:

  詩歌以時間作主,我們反主作客,聯想精采之餘,「一步一步的 一跳一跳的 很熱的 很涼的時間」亦寫出詩人對時間的感受。全詩最精采之處,應當是虛幻的時間對真實的人們說:「我喜歡你的路 可是我行不到」讀時的確心中一震!教人怎能不珍惜光陰!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體會,你也懂得欣賞詩了。詩在哪裡?在講究獨特的想像力、含蓄、新鮮感和驚奇感之中。而唐衡格外吸引我的,是其詩作既有童趣,也不失情趣、理趣。

 

延伸閱讀:

作者:唐衡

書名:《睡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