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月初見」

(6D31)

初見

人與人之間總有着初見,那是緣份的開端,也是未知的完結

風雨欲來,厚重的雲層籠罩。良久,雨點遍地灑落,令人們措手不及,匆匆離去,我不懼不驚地撐起了傘,目光凝滯在某一方,那是一間花店的門前,似是有些熟悉,但她似乎已走了很遠很遠,連背影也漸漸分崩離析,只剩下純粹的感覺。

我和她的初見,便是在花店裏。

當初我在花店中待着好一會兒,卻苦惱着不知道該什麼花作為表白的禮物。剛好你也走進店內,便大膽地找上了原是與我無關的陌路人,即是你。那時的你,有着亮麗的烏髮,加上那一笑傾城的笑靨,令我有點應接不暇,也終於戰戰兢兢地上前搭話,你一開始有點一臉莫名,但亦靦腆且認真地回答我,「選擇紫羅蘭吧,因為她代表的是永恆的美,即使在夢境中也會與她相愛,很浪漫。」「你快些買吧,不要讓你愛的人等那麽久。」你如常說着,但似乎被我打擾了你的雅致,然而匆匆離去。

就在她走近門口的時候,我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呢?」
她依舊淡然的說:「林雨熙。」
「我們還會再見嗎?」我回道。
「誰知道呢?但那麽花心可不行哦。」她噗嗤一笑。然而,一襲白色身影,已從我的身邊滑走,伴風而行,與我漸遠。

我獃獃地盯着她的背影,嗅着她那縈繞左鼻孔間的殘餘香氣,有些愰神。

後來,那束花雖然送出了,但告白還是失敗告終,被女方狠狠的隔絕千里千外,冰封在數百丈的深淵之中。但反而沒有想像中那傷心,可能是自那場初見起,我的心房似住進了另一個人吧,她在我心房裡築起了家園,有着花圃,種滿了紫羅蘭,慢慢佔據了大半的位置,把那舊人物排斥掉了。

以為失去了一段緣份,卻又被另一種更濃鬱的感情所纏着,她在我心中位置變得越來越重,每當我想忘記那長髮飄逸,白紗搖曳的倩影時,卻發覺自己已泥足深陷,雙腿似被那名為「喜歡」的腳鐐牢牢鎖上,對她難以自拔。

那個女人,終究是令我迷上了。

我於回想中抽離,收起濕漉漉的傘,走進花店。

「老闆,你回來了。」店員一見既往地向我問問好。我微微頷首。

對的,那花店已不是當初的了,我把它頂替下來,延續經營,依舊地賣着紫羅蘭,亦多了許多新的品種,如幸福的白,忠誠的藍。因為這應該是她最愛的花吧,腦海也隨之,閃過她當初對「紫羅蘭」三字的殷切眼神,是多麽的迷人,是多麽的靈動。

我拿起了噴壺,走近芬芳的花兒,朝着它們灑起了水,那漫天水珠,每一顆都蘊藏着我對她不眠不休的念念不忘,廢寢忘食的朝思暮想,連綿不絕的魂牽夢引。照顧着數朵花兒,這已是每天的日常了,對着她們不時流露溺愛的表情,彷彿不願讓她受到丁點傷害。就只是單純等待,便夠了。

我不知道我還要等多久再會再有機會見到她,或許這樣很傻吧,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莫名的初見,為了一段不太深入的緣份,卻毅然開花店,每天在同一位置,每天在做着同一件事,但只是等着初見時的你。

不要辜負每段一見如故的初見,不要放棄每朵含苞待放的花兒。仔細的去嗅,默默的靜觀,不要讓初見成為杳無音信的錯過。縱使,那可能不是花兒盛放的季節,是那北風蕭蕭的寒冬,是那黃花堆積的秋節,但你要相信呀,我們終會捱到春臨大地,仲夏之夢,成就彼此。

初見,再見,這,便夠了。

「鈴鈴」門外的鈴鐺響起,「不好意思,我想買一朵紫羅蘭。」一道熟悉的聲音倏地出現。我驀然回道,有些詫異,戰戰兢兢地說「你是…」

 

我在逃。

逃到了天昏地暗,天涯海角。

卻仍是如此。

洗腦的音樂常在耳邊響徹,我對此厭倦。尊重在荒謬的政治中被壓榨着。每次聽到,怒氣更發,牢牢的緊握着拳頭,凝視着,卻終究只能無力地低下頭,放下手。

我不服,你也許不甘。

不服就此放棄,不甘如此荒謬。從前的我也許只懂蠻勁,如今卻求奢望。會對着別的國家會投以豔羨目光,自己的社會卻受規則束縛,不敢直視。

我不想,你同樣不願。

不想自由被抹殺,不願人權被帶走。人們現在都擔驚受怕,唯恐下一個就是自己。因而放棄了,便沉迷於紙醉金迷之中,以磚土,酒色來麻木自己。

我抵受不住,只能遠去。

回到起點,卻物事人非,唯那紅旗高掛。這家不再熱鬧,只剩寂靜。看上去卻是一堆黑影掠過,從前的個人色彩早已磨滅。他們的眼是空洞的。靈魂?已在那強權的腳下。

他們賺着錢,卻苦着活。他們的生命彷在那群高官的微笑中划過,危在旦夕,卻無能為力。自知苦況,但只能眼眼白白地看着這一切,這是人最可悲的事。

看着這惜日的城市,不禁百感交集。他們的神情對比從前他們的笑容,顯得更為落泊,罪惡感亦湧上心頭,後侮當初沒做的事,一道哽咽隨之而來,我呆看着四周,熟悉的街道,那紫荊花早是血紅,純白的自由之花,只在我的心裏默默綻開。

呆望着,淚珠霎時流出。

一滴是裹覆着我心裏的不甘,一滴是蘊藏着對人們的愧疚,一滴是穿透着這紅旗的暴行。我感受着這壓逼的空氣,咬着牙,握着拳,背向而離,把那淚流滿面的我,狠狠的拉走。

對不起。

同樣是六月,三十年前的他們,手無寸鐵,他們雖是星星之火,卻足以燎原。面對着火熱槍炮,無情鐵腕,卻仍穿插其中,即使血流滿面,渾身是傷,他們仍在彼岸喧告着,為的不是什麽金錢,酒肉,而是那虛無縹緲的東西。

我們和他們別無異樣。

或許六月是伸冤的日子,那冤雪該散落在這小城中,讓人感受那份痛,那份哀。我們也許不應就此呆着,讓那飛霜暴雪捲起,使那強權凍結,捉緊那僅存的自由民主。

不求你會聽到,但願你能知道。

警鳴聲響起

赤光映出

我在逃

逃進去人們的心裏,社會的四周。

默默的等待

冷冰的屍骨,蒼白的臉龐,緊閉的眼睛,沉寂的空氣,一切亦不重要,因為你已經,死了。

人死了,伴隨着自己離去的或者只是無盡的懊悔,只是揪心的罪孽。忘記這世所發生的事,對於這群人來說或許是最好。「來生我亦不要做人」這句話對於惡人來說,就似是救贖,因為往往至惡至兇的人,同樣亦是最痛的受害者。不要做人了,到下一世,好好地生活吧,或亦為自己所做的事,再次贖罪吧。

人死了,或許是對世界厭倦了。人來人往的你我,不見不散的地點,也許亦只是我們對世界厭倦的理由。那夜零晨,一位傻孩子,帶着笑容看着腳下的風景,涼風陣陣,但眼睛卻無一點害怕,臉上流露出一種開懷的微笑。下一秒,早已轉身躍起,默默的死去。死後,一雙雙憐憫的目光,一句句惋惜的哀悼,只映着小孩生前的冷漠。

人死了,或許只是簡單的敵不過時光。人在時間面前只是螻蟻,輕輕的就能碾過。在蒼白的病房裏,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正躺在病床上,滿面佈滿喉管,在旁的心跳機正跳動着,「老太婆呀,我真的很想繼續陪你。」他捉緊她的手,沙啞地說着。「可悲的是,我還是敵不過時間呀……」說完這句,一滴淚珠已從他的眼眶
流出,那顆淚珠,彷如把老伯對她一生的愛都裹在其中,「嗶!嗶!」的兩聲,她與他便陰陽相隔,但她亦沒哭,反而笑了,或許她知道會與他在另一個世界相遇。

或許我們都捨不得這個世界。

十歲時,我們仍說着數之不盡的志願,對着未來抱着不同的憧憬和期盼,與父母分享生活,與朋友東奔西走。美麗的是,好奇的眼睛正閃閃發亮着。
三十歲時,我們都邁進這殘酷的社會,早已事與願違,我們的熱誠或許都已被現實所消磨,唯一不變的只是閃爍着的眼睛,不過這次不是星星,而是銀碼。
六十歲時,我們也開始擔憂着,因為生命的時計已漸漸倒數着,在空閒的時侯回憶自已的人生,但一切已像走馬燈般怱怱離去。宏願?金錢?名聲?不,唯一着緊的只剩愛人,家庭,友誼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那時的我們想挽留成長,救回記憶,但這一切已遲了。

我們也許都怕着死,怕着有事未曾做,有話未曾講,但那時補救已經來不及了,這些也許只是我們怕死的藉口而已。
我們也許不怕死,怕的只是失去。人死,會令人一個人失去一切,發現世界的虛假,旁人的冷視。同時令他醒悟,在遙遙路途中,數數身邊陪着自己身邊竟是誰。

一切只剩下最簡單的情感,愛。以及那在心藏中跳動着的火光,這一切已是人,不用顧慮什麼,只要閉上那疲憊的眼睛,把舊時的紅塵落葉通通埋在土內,去開始自己新的角色,做好新的連續劇。

死,并不可怕。

讀陳慧《好味道》有感

香港有英食天堂之稱,有着各樣山形海味和不同種類的美食,衍生出甜、酸、苦、辣,各有不同,而對於你來說,什麼才是好味道呢?是甜中帶苦,還是苦中帶甜?

而這本書正正就是以十五種食物作主題,分享當中的甜與苦,好與壞,讓我們去感受每道食物所蘊含的人生甜苦,讓我們去體會當中的情感和找到自己的「好味道」。

從這本書中,讓我們明白到其實每樣的食物就像耐人咀嚼的生活哲理,每一次的品嚐都會給予不同人不同感覺,有可能臭豆腐對某些人是十分美味,但亦有人會覺得噁心;就好比道理般,有人一聽便恍然大悟,亦有人會聽到後會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通。因此我認為無論是食物,道理或是一個人的情感都需要慢慢咀嚼,好好消化,才能真正去領會當中的真諦,去品出「好味道」。

而在眾多的故事中,令印象較深刻的就是《湯圓》,而這故事講述了若喻因祖母一次入院,她說了句:「如果祖母平安無事,我從此不吃湯圓」,之後在祖國康復後,她便再也沒吃過湯圓,而此亦成為了她對祖母的思念。

對比香港現今的件輕人,其實像若喻的人有很多,在家人或長輩尚健存的時候,,人們都不慬感恩,只管往責罵和吵架,只有在他們離開我們時才慬得珍惜,就如若喻般,因為一句胡言亂語,使她失去了許多與祖母的回憶。而我就覺得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現在尚存的朋友或家人呢?可是在現今的香港,有「情」的人越來越難尋求,人們都只被金錢、利益及名譽所蒙蔽,但你試想想當一個人死後,能帶走的是什麼呢?只有回憶?心結?後悔?就如俗語「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當一個人儘管賺取所有金錢,而不去珍惜朋友家人,那麼能帶走的只罪孽、遺憾,所以勸大家一句老套話,珍惜眼前人。盡管多老套,但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含淚去葬花或許麻煩,但到抱怨泣血時,一切,再也來的太遲了。

此外我亦反思到今香港的飲食文化,看見書中許多熟悉的地道美食,如菠蘿油、蛋撻,童年的回憶也湧上心頭。那一口又一口鬆脆的外皮,那一幕又一幕的童年經典,那一句又一句來自母親的嘮叨;是無比的美味,無比的幼稚,無比的懷念。可是歲月不留人,人與事在變時,食物也在變,一代代的手藝,一道道的美食,都隨時光這個壞人而逝去。冰室、大排檔的人情味和食物都只能成為回味了,在你與我的記憶交織着。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書中找回熟悉的味道,尋出那些蘊藏在美食背後的感情,發掘自己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