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學之道

  我們的未來,在年輕一代的手中。他們是未來的領袖、明天的盼望。然而大學應是培育未來領袖的重要基地。

  最近看了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Derek Bok)的〈回歸大學之道〉(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有無限的感概。作者提到,現今的大學失去了應有的目標,忽視了教學的重要,低估了課堂以外的學習能力。一些大學側重科技,缺乏人文培養。學生沒有想過「我們是誰」、「我們應當如何處世」之類的深層次問題。作者更大膽地指出,大學教育的統一目標是解禁、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隨着目標的消逝、文化的沒落,大學已[瀕臨毀滅」,一切所謂的「卓越」已喪失了實際意義。

整體觀念的反思
  我不敢肯定事實是否那麼糟糕。但卻不能否認,我們培養出來的年輕一代,比較注重的是平穩安逸、優質生活。大家比較關心的,是每月工資多少,何時可以置業,開的是那類 汽車,上次旅行的地點是否滿意。遇有困難、挫折和批評,比較容易退縮、放棄和抱怨。假如我們培育出來的[未來領袖],充其實只是一群追求安逸的泛泛之輩,那麽誰來領導群眾?誰來維護公義?誰來破舊立新?誰來創造奇跡? 大學教育應培養學生下面幾個要素:

一、思維。對是非判斷:不盲目跟隨。凡事按事實和理據,選擇公義、和平。
二、道德價值觀。不損人利己、不欺詐譭謗。以良心、正直處事。
三、公民意識。明白在社會上,權利與義務之間應取得平衡。
四、溝通能力。以語言、書寫,甚至藝術,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懷。
五、抗逆能力。面對困難與挑戰,不怕挫折與失敗,擁有迎難而上的耐力。
六、文化傳承。對國家、民族的歷史和現況,作充分的了解和適當的認同。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大學的教育需要全面檢討。要回歸大學之道,不單學制要有所改變,不單有資源的投放,更重要的是整體觀念的反思。

  社會要放開功利主義,不要以為教育只為推動經濟。父母要讓孩子追求夢想,不要扼殺他們的興趣和天分。學校要輕看排名,不要視辦學為要種競賽。老師要重拾教鞭,把感情和生命投入。學生要放遠眼光,不要貪圖舒適與安穩。有了各方面的配合,大學教育才能發揮它的功用和價值。我們的未來才有保障。

沈祖堯:〈回歸大學之道〉,載《明報月刊》,2013年2月。

在〈回歸大學之道〉中有 2 則留言

  1. 我頗認同黃老師的看法,點出了現在大部分學生或青少年的情況。特別在抗逆能力方面較差,大部分學生貪圖舒適與安穩,自小受到家人的寵愛,令他們像溫室裹的花草一樣,經不起風吹雨打。所以教育上的全面檢討真的十分重要,以保障學生與青少年的成長的未來。

  2. 我很認同這本書的立埸,而且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不容忽視。現今大學的教育只側重科技,缺乏思想的教育,因此現在大部分學生只為貪圖舒適與安穩,沒有為追求他們的夢想、尋找他們的興趣和天分而努力讀書。再這樣下去,教育便會變得沒有意義,我們下一代的目光都會因學校輕看排名而變得短淺。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